当物资缺乏成为常态,吃在南极变成了一个技术活儿。
对于武汉商学院14位烹饪出身的极地大厨来说,做菜不是难事,更多时候是为没有原料,甚至没有调料发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十年来,他们在南极自力更生,不仅把磨豆腐、发豆芽、做米酒等活计,列为前往极地的必备技能之一,还绞尽脑汁研发各种改良菜式,用美味缓解科考人员远离祖国的思乡之情。
如今,沔阳三蒸、竹溪蒸盆、鱼元子、武汉鸭脖、热干面等耳熟能详的楚菜,不仅成了南极科考站的家常菜,更成了外国科考队员们念念不忘的美食。
第一次做豆腐硬得像石头
早在第一次前往南极时,“极地大厨”们就开始考虑如何改善科考站的餐饮。
“我们专门准备了炸面窝的勺子、做米酒的酒曲,还有蒸肉的米粉。”年,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书记、中国烹饪大师王辉亚带着学生徐康前往长城站前,特意在采购单上增加了一些楚菜原料。鸡冠饺、糯米鸡、面窝、小笼包、糊米酒、烧麦,甚至“油香”等传统汉味小吃,都端上过餐桌。“你来了之后我们的伙食水平直线提高,都不想家了。”队友的评价是最大褒奖。
豆浆喝腻了,一位北方队员问他们能不能做豆腐,王辉亚和徐康就从头学起。第一次做豆腐,由于石膏的比例没掌握好,做出来的豆腐老了,感觉硬得像石头,上面都是黑色的气孔。“就这样,一拿出去还是被抢光了。”反复试验了五六次,豆腐终于做成了,东北的队员等不及,直接从冷水桶里捞起一块,搞点蒜、撒点葱,弄一瓶小酒,直接就吃了。
发豆芽也是常事。放置发电机组的发电栋里温度有30多度,把泡发的*豆放在里面,定时去浇水,豆芽三四天就能长到四五厘米长。“度夏的时候人多,发的豆芽一炒会变少,不够吃,干脆直接凉拌。”徐康说。
十年来,几乎每个人都练就了类似的十八般武艺。张晖老师利用酒曲做成了米酒,不仅可以做蛋酒,还能做酒酿圆子;戴涛老师把大米磨成粉,用腐乳调着做蒸肉米粉,还曾把香菇、海鲜等磨粉做成类似味精的调味料等等。如今,徐康在武汉开了一家餐饮服务公司,每天为全市7万多名中小学生供应饭菜。“南极经历很受用,我学会了在有限条件下精益求精。”
想方设法兼顾口味与健康
长期在冰天雪地里工作,味觉会变得迟钝。
“一般给盐5克的菜,在这里要给8克以上。”教师方元法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加了辣椒、花椒、老干妈酱等味重的菜,在科考站里很受欢迎,但是,长期吃对身体不好。
科考站条件有限,新鲜蔬菜十分稀缺,肉食不利于消化。加上南极紫外线十分强烈,队员们如无必要不会随便晒太阳,因缺钙导致的骨裂时有发生。“在满足味蕾的同时,还要想办法提供充足的营养。”方元法精心挑选了绿茶和赤壁的青砖茶上南极。“把茶叶熬成浓汤搭配荤食做菜,可以起到补充维生素,软化血管等作用。”队员们不爱吃脱水蔬菜,他就把泡开的万年青剁碎,与花生碎一起,加面粉、鸡蛋等做成青菜煎饼,瞬间被抢光。
鸡蛋放久了会缩水,西红柿有时切得只剩下中间一点可用。“我们想办法能做出看得过去的番茄炒鸡蛋,但吃起来已经不是那个味了。”方元法说,年从长城站回武汉后,他每天都吃番茄炒鸡蛋,连吃了半年都不觉得腻。“新鲜蔬菜健康,但在南极太可贵了。站里刚开始无土栽培生菜和小白菜的时候,一个月下来才长了寸把长,一端出来就被抢光了。”
接替方元法的武汉商学院毕业生胡爽介绍,蔬菜温室后来做了改进,品种大大增加,包括芹菜、油麦菜、香菜、番茄、*瓜、辣椒等,有些菜半个月就能长好。尽管像生菜、油麦菜的茎部较短,略带苦味,吃起来还不错,基本能保证站里隔几天能吃上一顿新鲜菜。
自制月饼与蛋糕充满温情
在恶劣环境下,“吃”在南极成了科考队员的重要精神寄托。
“大家关心吃什么,不仅是为了饱肚子,也是一种乐趣。天南海北的人聚在一起,饮食习惯不同,美食就变成了交流平台。”年,王辉亚和徐康在长城站时正逢春节,为了让站里的58人感受到年味,他们和了15斤面,剁了20斤肉。当时站里没有绞肉机,一剁就是一两个小时。“大家一起包了多个饺子,我们的腿都站麻了,看着大家高兴就值了。”
年9月,是张晖前往中山站的第10个月,在经历了海上的颠簸、南极的极昼、极夜以及狂风暴雪后,科考队员都渴望在中秋节吃上月饼。他自制了模具,和面、拌豆沙、从咸蛋中取出蛋*,包馅,压模,然后放进烤箱里,做出了有模有样的蛋*豆沙月饼。17个人还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合作完成了白豆沙饼皮月饼。
“遇到过生日,我们会想办法做生日蛋糕,或者加菜。”在王辉亚看来,美食为南极生活增添了温情,也驱散了乡愁。平时在站里,很多教授、博士都会来帮忙打下手。“有一个中科院的博导,研究遗传基因的,主动请命专门负责杀鱼。”而无论是长城站的“长城大学”,还是中山站的“中山讲堂”,大厨们的开讲也总会引来最多的粉丝。
美食成了队员们共同的追求。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去钓鱼,捡个石头系在线上,线上栓块肉,不用饵就能钓到鳕鱼。“还有南极磷虾,那是企鹅、海豹、鲸之类的食物,一钩下去能钓好几只。”徐康有经验,鳕鱼煮汤味道鲜美,磷虾则可以炸着吃。“长城站有一种小鲍鱼,科研人员能预测潮汐,退潮时岸边岩石上都吸着鲍鱼,用起子一采一盆,沸水一烫就熟,用调料蘸着吃很鲜。”
极地美食节成最受欢迎日
十年来,在武汉商学院一批批极地大厨的推动下,楚菜已成为南极的家常菜,多国科考队爱来中国站“蹭饭”。
长城站靠近智利,周围分布有韩国、俄罗斯、乌拉圭、阿根廷、秘鲁等多个国家的科考站,常有各个国家队员串门拜访,一起组织参加冰上足球赛、羽毛球赛、兵乓球赛等。中山站附近有澳大利亚戴维斯站、俄罗斯进步站和印度巴拉提站,大年三十或仲冬节等重要日子,站之间也会有所走动。
年国庆期间,武汉商学院毕业生胡爽在长城站举行了首届南极美食节。平时的四菜一汤升格成了41道菜,除了提前准备的新农酱牛肉、珍珠豆腐圆、*州东坡肉、金牌麻圆等家乡菜,他还现场制作了沔阳三蒸、孔雀武昌鱼、花开富贵卷等10道湖北名菜,吸引了来自中国、智利、俄罗斯、乌拉圭10余国家科考队员赴宴,吃得外国友人直竖大拇指。
少则替十几人、多则替人做饭,针对口味不同变化多端的中国菜,已经在各国科考站里出了名,大厨们仿佛无所不能。哪怕是冰鲜的海鱼,干到连鳞都刮不下来,腥得无法清蒸,他们也能用“酥鳞武昌鱼”的做法,直接高温油炸再红烧成美味。以至于,很多国家的科考队成员,往往开一个多小时的雪地摩托,到中国站来“蹭饭”。“我们做的烤火鸡腿、狮子头、烙饼等吃的,一端上来就被抢光了,都说好吃。”
这种站际交流也有好处。戴涛就跟着俄罗斯站的厨师,学会了做俄式面包“列巴”;跟着一位乌拉圭的厨师,学会了利用水果、糖、牛奶等做一种类似鸡尾酒的饮料。“很多队员容易忽略吃早餐,不利于健康。这一次我想在早餐上多琢磨,尽量兼顾各个地方口味。”对于刚开始的第三次极地大厨生活,他充满期待。
楚天都市报记者贺俊通讯员易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