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段村庄里的中国往事
TUhjnbcbe - 2023/6/14 8:32:00
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86247.html

从马烽到贾樟柯,从《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是一个村庄在现实与电影之间的故事,也是一个文化赋能的发展启示。

首届吕梁文学季现场。

站在这片独具特色的“乡村”土地上,看着村里的老人、青年、少年从容的面容,邢万里心里时不时地会泛过一阵五味杂陈。当年的贾家庄多恓惶啊,直到解放后,全村亩耕地,有多亩是湿泽盐碱地。他还记得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那首传下来的民谣:“村西湿泽村东干,村南村北碱荒滩。春天返碱白茫茫,夏天雨涝水汪汪。村里只有三件宝:甜苣柳芽芦苇草。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庄受恓惶。”唱着唱着,一个少年的窘迫就这样藏在了心底。

现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活得又是多么舒展。他就站在这里,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是个烧砖取土之地,如今已经发展成大型农业生态旅游区。新中国成立以后,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山药蛋派文学家马烽和著名导演贾樟柯等文化名人的赋能之下,在全村老少的共同努力下,贾家庄经过三次飞跃,建成了如画的美丽家园,成为外人欣然向往的“诗与远方”。这些,他都看在眼里。他参与了这个进程,和村民们一道,实现了一个村庄的辉煌。

有多辉煌呢?新中国成立以来,贾家庄一直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和平顺县的西沟村等齐名,60年代贾家庄又被誉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进入新时代,贾家庄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最美生态旅游村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等百余项荣誉。年,村集体固定资产10.2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83万元。

马烽与《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工花不开……”这首脍炙人口的《幸福不会从天降》由作家马烽作词,出自由他担任编剧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电影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是新中国反映农村生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群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勤劳的双手谱写新生活的故事。

年4月,著名词作家乔羽老先生题词:“山西汾阳贾家庄是我当年创作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的地方,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讲的正是当年贾家庄的故事。”

马烽在山西汾阳长大,贾家庄一直是他创作的故土和源泉,现在“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这句话就镌刻在贾家庄村前的大道两旁,成为贾家庄人的精神财富。

马烽纪念馆。

如今,当我们苦恼于是文学远离了乡村,还是乡村疏远了文学时,马老的文学历程其实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这是贾家庄与电影结缘的开始,许多年以后,当贾家庄村现任*委书记邢万里遇见老乡、著名导演贾樟柯时,“两个人的灵魂碰撞出了激情的火花。”不能不说,贾家庄与电影的缘分是深厚的。

“当时在贾家庄人眼里,马烽有见识、有文化、有思想,他说的话大家都能信都能听。他给村里指明了‘治盐碱土地先要治水’和‘互助组力量大’的道路。我一直坚定地实践着他的话,坚信只要大家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集体富裕了,个人才能生活得更好;只有大家都富裕了,我才无愧于贾家庄。”已经退下来的老书记邢利民说。今年73岁的他,养老生活之一就是骑着自行车在村里呼吸饱含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

邢利民的父亲邢宝山是互助组、合作化时期的村干部、老支书,贾家庄的一草一木都浸透了他们那一代人的艰苦奋斗。17岁时,邢利民跟着父辈加入了贾家庄战天斗地的行列中。

年,被正式推选为贾家庄*支部书记,此后的43年里,邢利民带领村民坚决听*的话、跟*走,坚持走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沿着父辈的足迹带领贾家庄人走向振兴。

黑白照片里的贾家庄

“‘百把镢头闹革命’‘治水改碱拔穷根’的故事就发生在那个年代。”贾家庄村*委书记邢万里指着村史馆墙上的黑白照片说。

“百把镢头闹革命”雕塑。

年,贾家庄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办起了当时汾阳县的第一个初级生产合作社,规模达72户。

那时候,没有大型农机具,主要靠大牲畜耕作。合作社底子薄,大牲畜很少,而农忙时节大牲畜又是抢手货,根本不够用。年的春天,眼看就要下种了,合作社还有亩土地没有耕过,这些土地大都是板结的盐碱地,如不能按时耕作,下种就有问题。在社长贾焕星的带领下,大伙决定用人拉犁和人刨地的办法,打好春耕春播这一仗。

为此,合作社组织了一百个劳力,用一百把镢头刨地,社员们日夜兼程,用了4个昼夜把亩地耕耙刨完。这一年,合作社喜获丰收,粮食总产还创出历史新纪录。这就是贾家庄“百把镢头闹革命”的故事,也是贾家庄人写入村史的第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

年春天,合作社的*员干部贾焕星、宋树勋决定全面改造盐碱地,拔除穷根,打响了贾家庄改碱治水第一仗。在年到年的10余年里,贾家庄人采取挖渠排水、清水洗碱、起高垫低、铺沙盖碱、增施肥料等办法,先后投工超过12万个,移动土方42万余立方米,把多亩的盐碱地改造成了高产稳产的良田。

贾家庄人总结归纳出的治水改碱“四项原则,十五条办法”还在山西省全面推广。到年,贾家庄粮食平均亩产由建社前的斤达到了斤,一跃成为北方第一个粮食产量跨过长江的村庄。

所谓“过*河,跨长江”是指当年农业粮食产量的指标要求,过*河是平均粮食亩产量达到斤以上,跨长江就是产量达到斤以上。

年12月4日,郭沫若在参观贾家庄后欣然题笔:“杏花村外贾家庄,大寨精神善发扬。敢挟泰山超北海,提高产量过长江。平清配管全抓好,碱旱风虫一扫光。三浅三深相结合,红旗高举在汾阳。”

上世纪六十年代,贾家庄人还自己动手研制农业机械,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

合作的力量和自力更生在贾家庄村催化的辉煌,后来成为贾家庄人坚定不移走集体化共同富裕道路的精神源头和动力。这种精神渐渐演化成一种意志、信念和力量的象征,成为了贾家庄人的又一笔精神财富。

好一个“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这时的贾家庄,却面临着一场艰难的选择:前辈们数十年艰苦创业积累下来的集体财富,已取得规模效应的集体农业产业,到底该怎么分?

“当时压力是非常非常大的,中央的精神是‘统分结合’呀,但是当时都强调往下分了,怎么统没有指导精神。我曾多次请教马烽,和他商量,经过反复比较,拿出了一套比较适合贾家庄实际的办法。”邢利民说。

村里的水塔。

年,贾家庄实施了“三田到户、五统一、一集中”的双层经营管理办法。针对以前集体经济“统”得过死的问题,把自留地、口粮田、饲料田按人口平均分到户,由各户自主经营;把责任田适度集中,承包给种田能手;对于承包后一家一户想办而又办不好的机耕、调种、排灌、植保、收打等五项农事作业则由集体组织统一服务。

这个后来被称为“贾家庄模式”的统分结合的做法,既突破了旧体制的束缚,又保证了村集体资产不散,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垮,村民关心集体的思想不变。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做法既符合中央的精神,又保住了贾家庄的农业基础,成为了贾家庄再次发展的关键一步。

到了年,新的经营方式运营3年后,贾家庄出现了新情况,一些有能耐、有门路的人实现了先富,而大部分村民的生活水平不能与时俱进,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的摊子无人打理,由此带来的是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也开始有些动摇。

“年,邢利民书记和‘两委’一班人提出了‘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的口号,号召村干部、*员把自己的企业低价折给村集体,而且退出自己的承包土地,集中精力搞集体经营,共同富裕的旗帜在村中心高高地树立起来,共同富裕再次成为我们这个村的信念和坚守。”邢万里说。

一粒“火种”

“贾家庄老典型要保持先进,必须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民共同富裕的道路。”邢利民当时对所有的干部群众斩钉截铁地说。

此后的十年里,贾家庄憋足劲儿发展集体经济,用滚雪球的发展方式,一口气创办了20多个企业。村集体企业固定资产由最初的50万元发展到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有了大幅提升。

年,邢利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了全国劳模的表彰大会,贾家庄再次进入全国视野,也打开了贾家庄发展的新眼界。

劳模表彰大会后,邢利民通过多次外出考察、反复科学论证,决策上马年产10万吨的特种水泥厂,打造贾家庄的支柱产业。

一缺资金、二缺人才、三缺技术,邢利民带领贾家庄人再次发扬团结力量大、自力更生等贾家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程建设中去。全村老百姓5天主动捐款.3元,并纷纷义务出工,经过艰苦鏖战,贾家庄人硬是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这个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程,5万元的预算仅用0万元就顺利完成,3年的建设周期压缩到了18个月。

年3月25日,一辆装载着火种的汽车缓缓驶进了新建的水泥厂,邢利民点燃了火种,贾家庄特种水泥厂一次试产成功。随后几年,贾家庄水泥厂逐步发展壮大,年产达到了50万吨,不仅使贾家庄实现了亿元村的目标,而且使贾家庄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这被认为是贾家庄的“二次腾飞”。

“‘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前面还有一句话,这就是‘亏了我一人,富裕全村人’,大学毕业后,我辞职下海经商,积累了几千万的资产,我觉得我算是取得了成绩,经常自掏腰包给村里搞文艺演出、搞福利、带头捐款。村里头很多人碰上我的时候都会表扬我,说我有本事、有爱心,可是唯独我父亲对我态度很冷淡。”邢万里说。

后来,邢利民对邢万里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改变了邢万里的一生,也改写了贾家庄发展的轨迹。

这句话是,“你这样小恩小惠没有什么意思,没有任何意义。你不能带领自己的乡亲一起致富,就不算有真本事。”

年,邢万里结束了自己在外面单打独斗的经营生涯,接受贾家庄村*委、村委的聘请任命,领衔成立了贾家庄腾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领父老乡亲开始发展刚刚兴起的乡村旅游产业。

同年8月,邢万里的公司与首创集团旗下的北京生存岛文化传播公司合作,创建了山西省首家生存拓展培训基地,将现代培训形式首次引入山西,入驻贾家庄。年8月,一个集餐饮、住宿、会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裕和花园酒店在贾家庄正式建成并运营。如今,该酒店已经成为“山西省优秀乡村度假酒店”。

自此,贾家庄从一产出名,二产致富,进入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在当年因烧砖取土废弃的亩土地上,贾家庄建设了大型农业生态园,为村庄发展探索了乡村旅游的新路径。后来,依托这个集生产、休闲、观光、民俗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综合体,贾家庄拉开了生态发展的序幕。

农业生态园。

进入新时代,贾家庄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始大踏步前行。

年,贾家庄投资0余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村级展览馆,现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7月,人民作家马烽纪念馆建成开放;年,生态园转型为汾州民俗文化园;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马烽深深地热爱农村和农民,是一位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读懂了他的作品和他的精神,就读懂了中国乡村,我们汾阳和贾家庄不仅是他的第二故乡,而且是他精神上的故乡,建设马烽纪念馆与其说是还原贾家庄历史,不如说是文化塑魂振兴乡村的需要。”邢万里说。

年,面对环境要求、产能过剩等问题,贾家庄人关停了运行18年的特种水泥厂,将其改造为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里,旧的煤磨车间改造成了“18·18恒记”展览馆,旧的水泥成品库房改造成了“万年青茶馆”。

"18·18恒记"展览馆。

同时,贾家庄还投资多万元建成三晋民俗文化体验地——贾街,明清风格的建筑,砖雕刻花的门楼,青砖铺成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店铺,古朴气息的民俗,兼具文化休闲和游购娱多项功能,不仅成为吕梁市旅游新地标,也堪称三晋民俗文化绝美体验地。

贾街。

作为旅游配套,贾家庄打造了山西省内独一无二的大型彩灯项目和游乐设施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在邢万里的努力下,贾家庄站在了新时代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潮头。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决心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影片的原名叫做《一个村庄的文学》,这个村庄指的就是贾家庄。年5月,受国际著名导演、中国第六代导演领*人物贾樟柯的邀请,著名作家莫言、苏童、余华、格非等60多位文学大家,以及来自电影界、音乐界、建筑界的众知名人士齐聚贾家庄,出席了首届吕梁文学季,一起见证文学在乡村的浪漫实践。

作家们在贾家庄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贾樟柯以此为序曲,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题,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年以来的中国往事。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段慧芳一起,重新回顾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也成为贾家庄再次遇见电影的巅峰时刻。

“贾导后来选择《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个标题,是因为余华在家乡海盐县的海边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小时候大海是*色的,余华在海边走着走着,兴致上来,就会跳下海游泳,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他被这个故事深深感染,觉得这是一个讲信心和决心的愚公移山般的故事,于是就改成了这个标题。”邢万里说。

邢万里和乡*贾樟柯的遇见,成为贾家庄和电影的第二次握手,为贾家庄的乡村旅游注入了文化新活力。

“遇见贾樟柯,我们两个灵魂碰撞出了激情的火花,我们都有把梦想中的农村变成现实的理想,都揣着时不我待的激情和热情,都有着浪漫主义的情结和情怀,所以就共同做了那么多事情,让文化气息源源不断地赋予贾家庄乡村旅游厚重的发展软实力,也给承载着更多更远梦想的村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给了我‘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信心和决心……”邢万里说。

在贾樟柯的策划之下,贾家庄复建了作家村,利用旧的车间厂房建起了贾樟柯艺术中心和种子影院,由贾樟柯策划的贾家庄短片周已成功举办五届,是国内首个在乡村举办的青年电影人盛会,已逐渐成长为国内电影短片展(周)的重要平台之一,在促进文化资源回流农村的同时,吸引了许多城里的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推动了电影艺术教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

种子影院。

如今,贾家庄每年游客接待量均超过万人次,年旅游效益超过1亿元,成为山西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我叫张丽珍,今年36岁,是土生土长的贾家庄人,在这里长大,也在这里成家,目前我是老年活动中心的主管,主要负责贾家庄老年人的日间照料,带领老人日间活动,比如做操和编排一些演出节目,我们还给老年人提供了阅览室、棋牌室等休闲娱乐服务,应该说,老年活动中心是贾家庄乡村振兴普惠民生的一项德*工程,体现了贾家庄对老年人的关心,在这里,能为村里的事业尽一份力,能守着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我感觉自己挺幸福的。”

游乐场。

“我叫刘亮,3年前回到贾家庄,进入贾家庄农业公司,操作大型农业机械,当初回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看到村庄发展很好。我们贾家庄在发展农业上的故事很多,我也想投身于此,守着自己的妻子、孩子的同时,还能为贾家庄的发展出一份力。”

“我叫张维钰,现任职于贾家庄裕和花园酒店,主要负责酒店的日常管理工作。高中毕业后在外打拼了几年,年回到家乡,我觉得作为贾家庄的青年一代,有责任有义务让家乡变得更好。我在与这个村庄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前进。”

在一个叫做美丽乡村贾家庄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段村庄里的中国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