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古代毒药史三古人防毒解毒招数多,
TUhjnbcbe - 2023/4/27 19:39:00

中国古代毒药史(三)

古人如何验毒和防毒?如何解毒?

文:枯木

(续上)

在自然界,有毒的动物诸如毒蛇、蝎子、蜈蚣、蟾蜍、毒蜂等和人们杂处,有时不注意会被咬蜇中毒,而有毒的植物和菌类,往往因为误食中毒,这些似乎都可以通过躲避而避免。然而这些毒物被人利用,尤其是矿物剧毒比如砒霜发现后,由于无色无味,被下毒后让人防不胜防。

就古代而言,发现的毒药种类超过百种,并且其中有剧毒,并可致人于死地的就多达近三十种。那么,古人们是如何验毒和防毒的?中毒后如何解毒的呢?应该说,古人在识毒解毒方面还是很有智慧的,不过有的方法也过于牵强或残忍。下面我们就做一简单总结,看看古人是如何识毒解毒的。

一、识毒三法:观察法、替代法和银探测法

综合历史记载,笔者把古人识别和鉴别毒药的方法,总结为三种,根据不同时段,分为观察法、替代法和银探测法。

1、观察法识毒

观察法,就是通过既往知识经验的积累,进而观察比对物体的形状和特点,以判断该物是否有毒的方法。观察法简单实用,是以前人们在中毒后经过不断总结的经验之谈,虽然不一定完全科学,不过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而可以避免大部分动植物毒药。

自然界很多有毒的动植物,往往具有鲜亮的颜色或者独特的外表,有的则具有腐臭等异味,这是生物体进化竞争的结果,往往具有警告意味和自我保护机制,因而可以通过观察避免中毒。虽然这一方法不具备普遍意义,不过对于古今而言,还是具有一定道理。比如,毒蛇、蝎子、蟾蜍、蜈蚣、蜂虿等有毒动物,往往形态奇特,令人恐惧,因而一般人遇上就会躲避,避免中招。

而一些有毒的植物,有不少颜色鲜亮,比如如今的一品红、夹竹桃、水仙、花叶万年青等,有的则具有异味,比如魔芋、马缨丹等。而菌类最为明显,比如毒蘑菇中的毒蝇伞、豹斑毒伞、网孢牛肝菌、赭红口蘑等,都是色泽诱人,有的五彩斑斓,不过毒性也强烈。因而人们口口相传,对于比较亮丽的植物菌类,尽量不去采食,虽然不一定完全有道理,然而可以极大避免误食中毒。

况且,我们应该感谢古人的智慧,早在先秦以前,古人通过总结各种药物的毒性,从而在汉代汇编成书《神农本草经》这一医药经典巨著。其中记录了有毒(下品)的药物种,并对其形态和药性进行阐述,使得人们基本具有辨识大多数有毒动植物的知识,从而可以通过观察药物的形态特征,避免误食中毒。

因而,人们可以通过主动观察,对有毒的动物采取躲避或绕行之类的措施,对色彩鲜亮的植物菌类尽量不去采食,或者对着书籍查阅是否有毒,对于炮制成的有毒中药材,尽量少服用。观察法从一开始就使得人们和毒物拉开距离,因而这是一种主动防毒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2、替代法识毒

替代法,又叫活体实验法,笔者叫“替死鬼法”,如同现代用小白鼠做实验一样,古人也往往用动物和他人去测试毒性,这是古代皇帝和贵族惯常采用的防毒方法。

比如《周礼·天官冢宰·膳夫》记载:“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膳夫是周朝设立的掌管君主饮食的官员,在周天子用餐前,先由膳夫品尝,以证明食物无毒,然后周天子才食用,这是封建社会为了避免君主中毒而采取的非常谨慎的防备措施,并一直被后代皇朝沿用。

又如前文提到的《国语··晋语·骊姬谮杀太子申生》记载:“骊姬受福,乃寘鸩于酒,寘堇于肉。公至,召申生献,公祭之地,地坟。申生恐而出。骊姬与犬肉,犬毙;饮小臣酒,亦毙。”骊姬用鸩鸟和乌头下毒,毒性强烈,浇祭于地,地上竟然涌起小土堆(起泡沫),接着骊姬用狗和宫中的臣子做实验,很明显,狗和小臣都死了,这就证明了食物有毒,从而陷害太子申生。这大概是采取替代法验毒以来,首次被文献记载的替死鬼。

皇家贵族为了防备有人下毒或者避免食物有毒,可以采取替代法找替死鬼,可是一般人却很难有经济实力和权势这样做。因而有的只能采用家畜替代,然而假如是慢性毒药,这一方法就会完全失效。况且到了晋代以后,砒霜被发现,无色无味,毒性猛烈,往往防不胜防,因而古人通过实践总结,发明了“银器探毒”的方法。

3、银探测法识毒

所谓的银探测法,就是在用餐之前,先用银器探测食物,如果银器变黑,那么就证明有毒。关于银针探测法,最早记载的书籍是隋代医学家巢元方于大业六年(年)撰著的《诸病源候论》,在《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解诸毒候第十》有:“欲知是毒非毒者,初得便以灰磨洗好熟银令净,复以水杨枝洗口齿,含此银一宿卧,明旦吐出看之,银黑者是不强药,银青黑者,是蓝药,银紫斑者,是焦铜药。”唐代医家王焘撰著的《外台秘要》也认为银钗验毒十分可靠:“取银匙若箸或钗含之,经宿色黑即是,不黑者非。”

宋代郑克撰著的《决狱龟鉴》和宋慈撰著的《洗冤集录》也有同样记载,尤其是《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古代司法检验之专著,对世界法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洗冤集录·卷四·服毒》中,不但对虫毒、酒毒、鼠莽草毒、果毒、金石毒、蛊毒、砒霜、野葛毒等中毒形状进行介绍,还详细介绍了用银钗探毒的方法。

古人用银器探测毒药的方法,针对砒霜之类毒药是非常科学的。因为古代冶炼技术差,工艺粗糙,制成的砒霜中往往含有大量硫化物。硫化物与银反应,生成的黑色硫化银(Ag2S)附着在银针表面,银针就这样变黑了,这样就可以确定食物有毒。

不过,银器探测法其实检测出来的是硫杂质,而不是检测出来砒霜(三氧化二砷,分子式为As2O3),不过对于古代用砒霜下毒来说,已经完全足够了,因而可以说在古代银器探毒还是非常有效的。然而,倘若下毒并非砒霜,而是植物菌类毒药,比如钩吻、附子、毒蘑菇等,用银器探测就会失效。

可是,别说古人,就是现在,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去简单识毒,而是要通过实验室去化验测试,才知道毒药的种类和毒性。因而,古人倘若遇上中毒事件,该如何解毒呢?

二、古人解毒的方法

古代医家对于中毒的急救方法,有多种手段,一般来说有催吐法、中和稀释法和以药解毒法三种。

1、催吐法

这个方法是古今都在沿用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催吐手法,使得毒药从肠胃中排出,可以尽最大努力清理毒药进一步对人体伤害。如今多采用的手法是洗胃,而古代则用一些刺激性的药物或手法进行催吐。

常见的催吐,最简单的就是用手深入喉部,物理刺激呕吐。然而这样却只能呕吐出少量食物,古人则用稀释和刺激的方法进行催吐。诸如元代医家忽思慧撰著的《饮膳正要·卷二·食物中毒》中有:“如饮食后不知记何物毒,心烦满闷者,急煎苦参汁饮,令吐出。或煮犀角汁饮之,或苦酒、好酒煮饮,皆良”这就是采用苦参汁等催吐,

2、稀释中和法

这种解毒方法,是在催吐的基础上,对腹中残余的毒药进行稀释中和,从而减少毒药的毒性的方法。这在忽思慧撰著的《饮膳正要·卷二·食物中毒》中有很多方法,诸如“食菜物中毒,取鸡粪烧灰,水调服之。或甘草汁,或煮葛根汁饮之。胡粉水调服亦可”;又如“食瓜过多,腹胀,食盐即消。食蘑菇、菌子毒,地浆解之。食菱角过多,腹胀满闷,可暖酒和姜饮之即消。食野山芋毒,土浆解之。食瓠中毒,煮黍穣汁饮之即解”等等。

稀释中和方法对于一般食物中毒还是比较有效果的,也一直被人沿用。比如在现代,假如有人食物中毒,在催吐以后,医院救治,有的就会用牛奶、羊奶、豆浆等中和稀释,可以解除各种重金属的毒素,从而起到解毒排毒的功效,给进一步治疗抢救赢得时间和机会。

3、以药解毒法

这种解毒方法,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使用,并且在《神农本草经》中有多处记载,许多种药物具有解毒功效。从现在来看,针对部分毒药,还是很有效果的。比如《神农本草经》中,很多上品药物都具有解毒功效,比如甘草解百毒,“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蓝实,主解诸毒,杀蛊蚑,注鬼,螫毒”;“升麻,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辟温疾,障,邪毒蛊”等等。现实中,还有用绿豆汤、金银花等进行解毒,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也是古人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三、以毒解毒的笑话

古人在防毒解毒方面,有很多实践经验积累,然而也有的并没有科学依据或者医学道理,往往并无效果,甚至以讹传讹,搞出了笑话。

比如人们喜欢河豚鱼的鲜美,然而河豚却有剧毒,并且早在魏晋时期人们就已经了解。晋人左思《三都赋·吴都赋》便有“王鲔鲐”之句,其注曰:“鲐鱼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纹,性有毒”。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吴人嗜河豚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太平广记》亦云:“鲐鱼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

然而还是有人为了美味不顾死活,于是每次吃河豚就是一次生死考验。并且在江浙一带流传用人尿粪可以解河豚毒,于是,据说古人食河豚时,都准备一桶“粪清”以备无患。而这个典故,出自清代文学家袁枚。

在袁枚编撰的《子不语·卷十二·误尝粪》中有记载一个御史和朋友吃河豚发生的有趣故事,原文如下:“常州蒋用庵御史,与四友同饮于徐兆潢家。徐精饮馔,烹河豚尤佳。因置酒请六客同食河豚。六客虽贪河豚味美,各举箸大啖,而心不能无疑。忽一客张姓者斗然倒地,口吐白沫,噤不能声。主人与群客皆以为中河豚毒矣,速购粪清灌之。张犹未醒。五人大惧,皆曰:‘宁可服药于毒未发之前’。乃各饮粪清一杯。”

然而,事情却发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良久,张竟苏醒,群客告以解救之事。张曰:‘小弟向有羊儿疯之疾,不时举发,非中河豚毒也’。于是五人深悔无故而尝粪,且嗽且呕,狂笑不止。”袁枚的《子不语》中有很多小故事,亦庄亦谐,展现了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然而这篇故事未必为假。事实上,河豚中毒用粪起到催吐效果是必然的,至于能不能解毒,这就要问医家了,不过笔者认为以讹传讹的可能性最大。

四、小结

毒药伴随着人类历史,有的可以识别进行躲避或不予采食,这样可以尽量避免中毒。然而有的人却贪图美味或养生,明知有毒还去食用,这就是有点得不偿失了。至于下毒害人,即便是有多种识毒方法,也很难躲避,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即便是现代医疗发达的今天,依然有人被毒身亡。因而,毒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

限于篇幅,我们下章接着介绍古代十大毒药和当今十大毒药,有兴趣可以延展阅读,谢谢诸位!

(待续)

/5/15榆木斋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毒药史三古人防毒解毒招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