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免费开放的漳州市博物馆新馆成为最热“打卡地”之一。事实上,漳州市的博物馆可不止这一处。目前全市共有博物馆(含非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4家,各县(市、区)至少有一座博物馆、纪念馆。那么,我市各地是如何做好这些“小城名片”?提升这些场馆人气和运营水平还有哪些工作要做?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文物种类丰富尽显历史风貌
县级博物馆、纪念馆以保存、收集和展示当地特色文物为主要工作方向,着力将自身打造为当地的“名片”,让参观者通过博物馆、纪念馆直观地了解当地的特色历史风貌。这样既避免了各地文物同质化,也有助于我市文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同步提高。
据市博物馆专家介绍,我市各县(市、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进程,各县级博物馆、纪念馆都存有不同的特色文物,如东山县博物馆在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一批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一块1万年前的人类肱骨化石,被命名为“东山人”;再如漳州窑系瓷窑遗址,有平和县的“克拉克瓷”古窑址和分布于南靖、华安一带的东溪窑古窑址两处,各具历史特色。
多角度运营创新提升博物馆人气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对于县级博物馆、纪念馆的运营十分重要。市博物馆专家表示,应在做好基本的文物保护及展览工作之外,结合纪念日、文物元素或时事策划一些互动类教育活动。如市博物馆的“模拟长征路”和“小小讲解员”等活动,不仅加深了博物馆与市民的互动,还提高博物馆的使用率和共享度。
此外,市博物馆专家还表示,旅游团是博物馆重要的客流量来源,在此基础上,开发文创产品逐渐成为博物馆、纪念馆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例如,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击鼓说唱俑”和“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为原型开发了两款馆藏“文物雪糕”在国博咖啡厅处售卖,吸引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