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雝堂是江苏省溧阳市古渎车家村车氏宗祠之堂号。肃雝为严肃和谐之意。先祖以之为堂号,可见用意之深刻,用心之良苦,以此昭示后来族人要世世代代秉承前辈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建设和谐奋进的车氏宗族。肃雝堂地处古渎村东南上首,地势高傲,气魄凌然,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其历史之悠久,环境之优美,气势之宏伟,名号之响亮当推近祠之首。公元一九八七年,不幸毁于火灾,实在令人心痛。
肃雝堂东面是浩瀚的车家潭。传说九百年前,车氏祖先的一支从秣陵关(今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据车保华提供资料,六百多年前,溧阳古渎车氏的始迁祖为青山公,德清白彪车氏的始迁祖叫车克强,这兄弟二人带着家眷从南京秣陵关迁至溧阳古渎,一个留下来种田,落地生根,一个往浙江读书做官,并定居德清白彪村。)迁居古渎,选择一块高地定居下来,即是现在的车家村。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他们从事农桑,男耕女织,繁衍后代。
古渎地方,地势低洼。水患时有发生,面对这一现实,祖辈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塘筑堤,围圩圈田。历经数年的艰苦奋斗,圈起了杨垾圩、辛垾圩、庙前圩、六荡圩……同时也填高了村基。从此基本上告别了水患。由于大量开挖取土,自然形成了几百亩河滩--车家潭。潭中池塘一个挨着一个,塘塘相连,纵横交错,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谁也说不清车家潭里到底有多少个塘。潭周围有几十米宽的河道环绕。进入潭中,使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潭中塘埂上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葱绿的杨柳遮天蔽日。据说有一年日本鬼子因为复仇到古渎村扫荡,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车氏族人万般无奈躲进了车家潭的芦苇丛中。鬼子在村上找不见人,准备渡河进潭。突然天空中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阴风怒号,潭中浊浪排空。日本鬼子见此情景,觉得形势不妙,就朝着潭里胡乱放了几枪,赶紧扛着枪跑了。车氏子孙也因此逃过一劫,这也许是祖宗的庇佑吧!难怪车家人对此潭情有独钟,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侵占一分,至今车家潭仍然是车家人集体所有的财产。
每到盛夏,潭中荷花盛开,一望无际,与天相连,别有风味。宋朝大诗人杨万里曾站在西湖边上诗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果说杨万里描绘的是杭州西湖美景,还不如说用以描写车家潭更为贴切。看着别样红的荷花,无穷碧的莲叶,不由得想起周敦颐的名作《爱莲说》,文中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清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周敦颐笔下的荷花精神,不正是车家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媚而君子,卓然自立品质的生动写照吗?
潭中是鸟的天堂,鱼的世界,车氏子孙有谁没有在潭里捕鸟取蛋,捕鱼捉虾的经历呢?每到逢年过节,亲戚上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少不了潭里的鱼虾河鲜。这是祖宗们造的福啊!
这时不由得想起潭东部的一百多亩芦苇,别小看这些芦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的原因,国家贫穷,老百姓贫困,车家人就用这些芦苇编织席子,做凉帽,换取一些小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关。这些钱不多,但令外族人看得眼红。这是祖宗赐予的,有谁能忘记呢?
沧海桑田,世事多变。如今的车家潭已经没有昔日的风采,已经成为专业户承包的鱼塘,但她仍然为车氏子孙发家致富作出贡献。
车家潭是车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车家人力量的象征。千百年来,清澈的潭水灌溉着周围的几千亩良田;清澈的潭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车家人。她的名字随着“肃雝堂”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万古长青。
“肃雝堂”的南面是一片小树林,林子虽小,但古木参天。那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捕鸟捉虫,追逐嬉戏;那里又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溧阳城里烧杀淫虏,无恶不作。溧阳同济中学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被逼外迁。他们来到车家村求助,村民们表现出极的热忱,帮助他们解决吃饭住宿等生活困难,让他们在祠堂里上课,让他们在小树林里看书学习,讨论国家大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车家人这种崇尚教育的善举,得到了同济中学广大师生的由衷感激,也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如今这块小树林已不见了踪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平整土地时被毁,代之的是一座座车氏子孙的住房。
“肃雝堂”的西面聚居着一百多户车氏子孙,他们勤劳朴实,尊祖敬宗,团结和谐,不断进取,追求真善美。
“肃雝堂”北面是祖宗圈起来的杨垾圩,那里土地肥沃、旱涝保收,是古渎最好的粮田。它养育了世世代代车氏子孙。上世纪七十年代,*府在圩田西北角办起了一座中学--古渎中学,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学生来源于四乡八邻,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合格毕业生。他们分布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饮水思源,如果没有车氏祖先的努力,哪来这样优美的校园环境呢?
“肃雝堂”是车氏子孙的骄傲,重修肃雝堂是车氏子孙多少年来的心愿。而今天下*通人和,百废俱兴。公元二OO七年阳春三月,车氏子孙顺应历史潮流,不失时机地决定在原址上重建“肃雝堂”。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族子孙积极行动起来。大家献计献策,尽其所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存私心,不计报酬,短短数月,捐资近叁拾万元。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远离家乡几十年,身在数千里外的边陲地区工作,听到家乡要重建宗祠,立即将钱寄来,还不时打电话询问修建情况;有的人身在海外,还念念不忘宗祠,虽然年事已高,但不管路途遥远,前来捐助,亲临指导;有的人身患痛疾,家庭并不宽裕,但不听劝阻硬是要捐资;还有些老人,他们靠子女抚养,但省吃俭用,把节省下的钱捐出来建宗祠;还有许多嫁出去的车氏女儿,为了列祖列宗,也解囊相助。有的人拆了自己搭建多年的小屋,有的人毁了自己的庄稼,他们把地让出来重建祠堂……整个筹资的过程就是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这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令天地动容,日月增辉。如果祖宗在天有灵,一定为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一定会保佑“肃雝堂”顺利建成。
择日三月初八,这天艳阳高照,风和日丽全村男女老幼,齐集肃雝堂原址上,良辰吉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先祭拜天地,再祭祀祖宗,礼毕,早就准备好的推土机轰鸣起来,重建肃雝堂正式开工了。男女老少欢声笑语,人人脸上绽放出愉悦的笑容。
在紧张的施工期间,各项工作有序地进行着,负责基建的人员不辞辛劳,本着高质量、严要求、快速的原则,从采购材料到施工验收都一丝不苟。他们和建筑工人们一道,起早摸黑,监督施工质量,严格把关。他们出差办事,没有报酬,抽自己的烟、吃自家的饭。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这些钱来之不易,都是本族兄弟的血汗钱,我们必须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村上有些老人,尽管身体欠佳,也经常拄着拐棍到现场察看。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人也表现出极大的关心,经常到现场指点……大家本着一个心愿:肃雝堂早日完工。
历时八十多天,肃雝堂如期竣工。这是车家人的一件大事,必须隆重庆祝,于是决定农历六月初八举行竣工庆典。农历六月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和大暑交替时期,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天气。宗祠虽然高大宽敞,但因为是特定场所,东、西、北三面不能开门窗,所以通风比较差,且没有风扇空调。初五、初六日气温高达三十六度,初七日骄阳似火,气温高达三十七度,空气闷热潮湿,人们整天汗流浃背,极不舒服。族人担心:初八办酒很难完美,人多、菜热、酒热……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谁料,初七午夜,东北风骤起,接着倾盆大雨,大约半个小时,气温奇迹般地降下近十度。初八早晨,徐徐东风一陈陈吹来,给人一种舒适凉爽的感觉。
是日,宗祠前后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来自金坛薛埠的,有来自宜兴车家荡的……四面八方的本族子孙,还有请来的车氏女婿、女儿和外甥,共有三百余人。祠后广场上轿车面包车排了几列长队,为喜庆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午九时许,庆典开始,锣鼓喧天,喇叭齐鸣,爆竹震天,在隆重热烈的气氛中,上等红木雕刻的“肃雝堂”牌匾高悬在大厅正中,熠熠生辉,十分壮观。这标志着被毁三十年的车氏宗祠又耸立在世人面前。
人逢喜事精神爽,简单而又庄重的挂匾仪式结束后,大家话起家常,许多人多少年来未曾谋面,今日相见,有多少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还有许多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叔伯兄弟,今日聚会,按谱追溯兄弟相认,共叙相思之情……整个宗祠,欢生笑语。十一时许,宴席开始,三十余桌车氏子孙及贵宾济济一堂,共颂先祖伟业,畅谈美好前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祝车氏更加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两个多小时的宴会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肃雝堂。这时候天气仍然那么凉爽宜人。整个庆典出乎预料,堪称完美。第二天,又烈日当空,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人们不禁要问:六月初八是什么日子?难道是祖宗庇佑吗?是焉!非焉!
车氏宗祠在原址上修建,座北朝南,周围墙基保持原样,没有变动。这样做,意在告诉人们,祖宗开创的基业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宗祠围墙大门朝南。门联是“一门忠气山河壮,百代精神日月光。“这副对联讴歌了车氏一门为国为民,忠心耿耿,其忠烈品格令山河增色,与日月同辉。汉武帝因千秋公为了汉朝社稷,冒死为太子刘据陈情而使他醒悟过来,写下了著名的《轮台悔诏》汉昭帝因千秋公功勋卓著而赐车姓,这些都是车氏一门中忠烈的历史见证。
走进围墙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主体建筑-“肃雝堂”。肃雝堂大门朝南,门上方挂着一块红木大匾,上书“车氏宗祠”四个隶书大字,红底*字,在阳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大门两旁立柱上的楹联是“家肥则族肥不外亲亲长长数大事,祖远而听远全凭子子孙孙一颗心”。这一楹联告诉我们,“家”和“族”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家庭的兴旺才有家族的兴旺,家族的兴旺是祖祖辈辈的最大心愿。并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全族人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完成祖辈们未了的心愿--家肥族肥。走进“肃雝堂”向前看,上面是始祖千秋公、先祖青山公的像,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略带微笑,深邃而明亮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前方,注视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们。在人像下方,排放着列祖列宗的神位。他们的灵魂在这里安息,在这里升华,他们在这里接受子孙们的祭拜,享受人间烟火。神龛上方悬挂着一块红木大匾,上书三个金灿灿的大字“肃雝堂”,这三个大字浑厚苍劲,由车氏二十六世孙绍梅先生书写。这块匾额更增添了宗祠庄严肃穆的气氛。进门一对立柱上的楹联是“德业并山河俎豆馨香同四海,勋名昭日月蒸尝礿祀及千秋”。这副楹联表达了子孙后的共同心声,即我们不会忘记祖辈们的伟大业绩,不朽功德,我们永久怀念他们,永远纪念他们。后面立柱上也是一副楹联“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蓄来”。有好儿孙光宗耀祖是前辈们的心愿,但必须靠尊祖敬宗,发扬光大祖先的优良品质,并且要靠读好书,多积累才能得到。
“肃雝堂”门前是一明堂,里面栽种了银杏树、梧桐树、万年青、天竹等树木。这表示车氏象银杏梧桐一样,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万古长青,流芳百世
明堂右边是一长廊,谓之“功德廊”。里面安放功德碑,上面记载着为重修车氏宗祠,续修车氏家谱而作出贡献的人和事。这样做是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并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人们为车氏宗族作出更大贡献。明堂右边是三间辅房,作炊事、贮藏之用。
“肃雝堂”灰墙红瓦,虎踞龙蟠。屋脊上两条卧龙栩栩如生,正昂着头捧着一个大球,势作腾飞之状!
“肃雝堂”在原址上修建,但她比原来高出二尺,进深又比原来前伸二尺。这样做表达了车氏子孙不断进取,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新建的肃雝堂既保持了原来的风格,古色古香,又采用了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这样既美观大方,又坚固结实。虽然没有以前的精雕细刻,但又不失为粗狂豪放,庄重肃穆。
“肃雝堂”是一座丰碑,她记录着祖辈们艰苦创业的足迹,留下了他们的希望。“肃雝堂”又是一块警示牌,她时时刻刻在提醒车氏子孙,要顺应历史潮流,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业绩。
作者:车氏二十六世孙庆华,二十八世孙汉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