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青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原版聚焦国际博物馆日,通过文物重新认
TUhjnbcbe - 2021/6/17 16:08:00

原版圈

一种跨时区的阅读方式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看博物馆里的文物,我们可以从高冷的玉器、青铜,由园林、家具进入明清以来的世俗生活,希望揭开这些奇珍异宝的神秘面纱,把它们还原为人类在物质交流中产生的具体物品,以期通过物品重现社会本身的进程。例如,清代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蓝染布:*蓝印花布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

01

方世玉为什么喜欢在染坊中打斗

频频出现在银幕上的“方世玉”系列武侠视频中,染坊成了大侠们快意恩仇的竞技场。场景中往往摆放着各种染缸,挂着各色布料,正邪两派的高手借助悬挂的布匹飞上蹿下,甚至还会拿起一段蓝色布料甩打两下,布料也成了一根应用自如的兵器。有时为了增加镜头效果,还会安排一方失利跌落染缸,溅起数丈湛蓝飞沫。这种染坊中的对决,已成为武侠电影中的经典桥段。*图片来源网络然而,方世玉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最早出自一本名为《圣朝鼎盛万年青》(以下简称《万年青》)的清末演义小说。遗憾的是,该书的作者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本小说主要以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为背景,讲述乾隆帝如何惩治贪官、褒扬良善的故事,但小说的一条暗线是清末广东豪杰之间的一段恩怨。小说中提到,大侠方世玉出生于一个卖绸缎、布匹的商人家庭。有一天,他救了一个被人打伤的青年,名叫胡惠乾。胡惠乾原先在一家广东的机房(也就是织布、染布的工场)里工作,却被外来的机工殴打成重伤,失去了工作。方世玉护送胡惠乾前往少林寺学艺,学成下山后,通过打擂台的方式,击败了占据机房的恶霸,并夺回了染坊。*清代白坯布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从武侠电影《方世玉》的情节中,我们看到,蓝靛和蓝染布的生产改变了两广地区的人口结构。当清末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时,外来洋布冲击了本土市场,使山区移民感受到了来自本地和外界的双重压迫。在这种压力下,他们选择了武装抗争的方式,最终动摇了清朝的统治。有趣的是,《万年青》的主人公们都有着相似的出身背景。比如,方世玉出身于一个经营布匹的商人世家,而胡惠乾更是和织布、染布的作坊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什么这部武侠小说如此偏爱染坊场景?这还要从清代蓝靛生产的人口格局说起。大约从元代起,中国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业的主流产品。白色的棉布容易脏,所以需要染成更深的颜色。在所有颜色的染料当中,蓝靛的着色和固色效果与棉布结合得最好。所以,蓝草种植和蓝靛制造业,成为明、清两代的重要产业。*《棉花图册》—练染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蓝草种植在中国南方非常普遍,但自明代晚期以来,引进了甘蔗等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蓝草就和甘薯等新来的粮食作物,逐渐从水暖条件较好的平原农田,向两广地区东部和北部的山区扩展。两广北部以及湘、贛南部连绵的山地丘陵中,生活着许多山区人口,他们在蓝草种植北移的浪潮中抓住机遇,开始大量种植蓝草,生产蓝靛。慢慢地,蓝靛生产逐渐成为山区人口控制下的垄断产业。在这个过程中,甘薯、土豆等粮食作物对人口的增长也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大约在清代中期以后,出售蓝靛的山区人口有了资金,开始向外转移资本。被资金和粮食催生出的大量移民,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平原地区渗透。以蓝靛生产为业的山区移民,搬到珠三角的平原后,便直接进入他们最熟悉的纺织、染布行业。而这也让《万年青》里的方世玉和胡惠乾备感压力,于是他们决定武装捍卫自己的传统行业。

02

物质文化的影响

事实上,同样的机制也回响在《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一书中一以贯之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从史前时代直到近代中国,古人们追求的每一种产品,每一项外力援助,都对生产与消费的双方造成了巨大影响。商代晚期的统治者用玉石作为货币,购买周人的效忠与*事服务,也使自身的粮食源源不断地流向周人,当周人壮大之际,也就注定了商王朝的终结。继承商朝的周人,在追求铜矿原料的道路上,由于无法摆脱对马匹的需求,把未来留给了秦汉帝国。而这两个古代王朝,并没有就此离我们而去,它们在告别历史舞台的同时,也将对玉器和青铜器的推崇,写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良渚文化玉殓葬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秦汉王朝对域外世界的向往,召唤起中国文化中对“神仙”之境的向往。杂糅了“仙人”与“先人”观念的博山炉,燃尽了秦汉帝国的积蓄,也打开了帮助后者登天的不归路。当神仙从远方来到中原边境时,他们不小心遗落了羽衣,变成了东汉护乌桓校尉墓葬壁画上“胡市”中的骑士。为了让骑士们为己所用,汉地王朝再度倾尽所有。然而,这些流入北方营帐的钱粮,除了滋养了一个庞大的游牧帝国外,还留下一个孱弱的魏晋社会。当魏晋名士不堪北伐带来的赋税压力时,行云流水的草书便成为他们遁身仙境的咒语。与此同时,另一种与其有着共同起源的观念,则以相反的形态帮助北朝建立了一个现实的神仙之境。佛教的现实王国,不但将北魏皇帝的容貌留在了大同通往塞外的山崖上,也为中国的再度统一贡献了宗教现实主义的力量。*云冈石窟外观(局部)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很快,随着隋唐帝国的建立,这种力量重新以消费主义的形式,推动了中国王朝的新一轮交替。茶叶的适时出现,让这份佛教留给中国的遗产,对后世产生了两种殊途同归的影响:一方面,它成功挽救了安史之乱后,陷于马匹和缣帛双重供应不足的唐朝经济:另一方面,茶叶贸易,也给宋代留下了辽和西夏这两个因茶马贸易而崛起的异姓兄弟。宋代出现的私家园林,仿佛一种象征,代表了时代的气质。在宋代,它犹如四周缺乏伸展空间、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国家,圈住了国内最好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只能在山水画作中,追求陶情的林泉。在元代,这种象征形式恰好翻转过来,上进无门的知识分子重新聚集在园林之中,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把幻想的仙境在街衢中建造出来。当所有失望的知识分子都跃入仙境,元朝的统治便随之瓦解。不过,对于明朝而言,元朝留下的记忆又是情怀满满。为了重现蒙古帝国的物质网络,西欧航海家与郑和一同为打通欧亚大陆的海洋之路做出了尝试。新航路的开辟,将美洲白银运到中国这个巨大的银窖中,不但为明代的江南园林增添了许多家具陈设,还令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东北部落的营地。明朝的丝绸、茶叶以及白银,以粮食的形式又一次鼓舞了北亚的人口增长,而这些物质产品也为女真的首领打通了来自欧亚草原西部的火枪与火炮之路。*明代黑漆嵌螺钿学士图八方盘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从此以后,控制东亚财富流动的开关,已被那只被称作“全球化”的无形之手掌控。正是它的操作,导致了清代中国经济从停滞到下滑的转变,最终陷入了收不抵支的困境。正如全球化给清朝带来的难题,这个全新的机制也包含着问题的答案。随着中国重新掌握蓝靛化学合成技术,中国蓝靛和牛仔布面料的生产,也在20世纪末重新占据了国际市场。那么中国的再次复兴,又会给自身和周边带来什么新的契机呢?我们拭目以待!通过《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文物与文化,它们作为古人生产和消费的产物,深深揳入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这个事实也一再启发我们,只有通过与世界的交流,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巩固自己的传统。不但对于中国蓝染布的故事应当如此,对于中国其他文化遗产也应如此。只有将这些收入博物馆的古老文化,还原到它们本来生长的社会环境之中,我们才有机会真正了解它们,并重新打开我们审视中国历史脉络的新视角。

本期书单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作者:张经纬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文物怎么看:认知中国国家博物馆》作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安藤忠雄の美術館·博物館』作者:美术出版社出版社:美术出版社MakingTheMet,-作者:AndreaBayer,LauraDCorey出版社:MetropolitanMuseumofArtAHistoryoftheWorldinObjects作者:NeilMacGregor出版社:PenguinUSA

原版圈

一种跨时区的阅读方式

我们相信两件事情:一、知识是中性的。二、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与知识是获得终极乐趣的途径之一。我们致力于公正无偏见地传递信息、推荐国外及港台正三观书籍,并做一个有趣、清新、庄重、认真、求实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版聚焦国际博物馆日,通过文物重新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