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青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元代瓷器的鉴定
TUhjnbcbe - 2021/4/10 17:57:00

本文节选于《文物》杂志年第三期

孙瀛洲先生的《元明清瓷器的鉴定》(续)

过去人们对于元代瓷器,多认为粗糙而不加重亲,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元代瓷器一般说来,可以说是“粗者甚粗,精者颇精”。这种情况和宋代瓷器粗精并存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北方一些地方窑的产品,象白地黑花、白釉及黑釉器皿很少有过去那样精美,但是南方的景德錤窑和龙泉窑等不仅未断烧造,而且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特别是景德镇窑在当时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同时又集中了各地的工匠,在技术上更加全面。产品中以青花、釉里红、钝蓝、饨红及青花加紫可为代表,其中青花瓷器甚至大量传播国外,至今亚洲南部有些国家还保存有不少精美的我国元青花瓷器。近年在保定出土的几件元代瓷器(见《文物》(年2期),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烧造水平。本文想就景德镇瓷器方面根据个人多年的一些心得体会,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元瓷的造型及胎釉

元代景德镇瓷器与宋代名窑作风有所不同,一般多比较厚重,而且形制巨大,为以前各代所未有。例如常见的大碗,腹部下垂,道口,圈足,底足内部无釉(俗称“墩子式”,图一、二。传世品有的口径达到49厘米,高至17厘米);大盘底厚体重,圈足砂底,而且底径略小,盘身弧度亦小而浅,由于体积过大(传世品有的口径达到58.5厘米,高至11厘米),多有翘棱、夹扁、凸底凹心的毛病。然而也有形制较小的制品,如釉里红菱花口盏托(图五),口径不过19厘米,高不过25厘米;釉里红碗(图三、四)口径20厘米,高98厘米;有的蓝釉小盘则较于浅,通体薄胎,砂底,无足,造型别致(图六);有的枢府釉小碟,底心厚,口边薄,这类多是浅圈足或实小足而无釉露胎。至于把杯、把碗之类,把有高低方圆之别,或如甘蔗段(图七),或为光素,且多中空。无论把杯、把碗或一般圈足碗、碟,底心凡露胎者多有一脐状凸起,此为元瓷中常见的特征之一,在决疑辨伪时很值得重亲。

元瓷式样颇多,以罐、盘、碗、瓶、尊等较为常见。另有几种创新的器形,如短颈、小口、扁方、砂底的四系壶(图);洗口、扁腹、兽面耳、卒砂底的大罐;撇口、丰腹的大尊(图九);洗口、长腹、象耳的大瓶;长流、细颈、长圆腹的执壶(图一○、一一);八方带盖梅瓶(图一二、一三)和菱花口盏托、藏草瓶、侩帽壶、*持、宝座等等。这些都给明、清瓷器提供了丰富的式样。其中如八方梅瓶、四系扁壶不仅空前未有,而且终明、清两代迄未见有此种造型。另外如花口花底足的大盘(图一四),制作尤为精致。这种造型除明代宣德时期的碗和把碗中会有仿作之外,共余尙未见有类似制品。特别是所有元瓷带盖瓶、罐之类,盖内“子口”凸出,恰与瓶、罐的口部吻合,不易动摇(图一五),后世多无此种制法。由此足以看出元代制瓷工匠们的细心和巧智,在断代工作中也是十分有力的依据。

在胎釉方面大体说来,元瓷胎质淘炼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也通称为“火石釉”或*衣子”)。这种特征在明、清粗瓷中也偶然出现,然而不如元瓷之普逼。较大器物如上述的大罐、大瓶之类,接口旋削极不细致,用手抚摸多凹凸不平,并且坯体厚重,器里釉少而薄。

釉色以白中闪青者居多数(俗称“青白釉,或“枢府釉”)。元代大体上是早期的釉色青白,而后期的则较白,两者均有垂釉如泪痕(呈淡青或灰缘色)。至于纯红、纯蓝釉则比较少见(红釉色如羊肝,蓝釉色近似嘉靖回青,比雍正、乾隆时期的霁蓝鲜艳,且无棕眼)。这两种色釉作为新的发明来看,也是比较难能可贵的。明曹昭的《格古论》中食提到“有青黑色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但一直未见过实物,只见有传世的杠釉印划花云龙叙盘(图一六)、红釉划花龙敏小壶、红釉印划花云龙叙把碗,和新出土的蓝釉金花囤、蓝釉金花酒杯(参见《文物》年2期图版贰:3),以及传世的蓝釉白龙叙盘(参见图六)。

上述的胎釉特征,主要是指景德镇窑瓷而首。尤其是河北省保定市新出土的那件元青花加紫开光捏雕花盖罐”(图一七,一八),匠心独创,制作精巧,那种捏雕花与另一件影青玉壶春瓶上的串珠式的装饰(图一九),在元代前后的历代尧器中都是极为少见的。从而也可算作它在形制上的一种特有技法。

所谓“枢府釉”,原是以器内印有“枢府”字而得名。这种釉的上品特征是釉质紧密,色调青白,气泡极小且密,相当美观。而一般粗制品多有败色及窑裂。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有个别的在高足里部只挂芈截釉,青花高足碗亦如此),且有零星白釉散溅在里足四壁。此点若不细心观察,每易忽略,是帮助我们决疑辨伪的一条很得力的线索。

在细心观察胎釉之外,还必须注意纹饰的色泽。如釉里红和青花在元代由于刚刚掌握它们的特性,开始用来绘制成图,因此早期作品颜色不鲜,常有变色和流散的缺点。往往两者都变作灰褐色或浅锋色,一时不易分清釉色的种类。可是后来也不乏色调鲜艳、釉质滋润、红似砂、青如翠黛的精品。例如图二十到二五都是比较好的作品。总的说来,以前面所说的颜色灰暗者居多数,特别是青花瓷器在用料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局限。据个人初步统计,元代青花中所谓“国产上料”豹占十分之四,其中有的确与使用“苏勃泥青”料的制品不易区别。因此在区分明青花瓷器时,往往增加了困难。关于这个问题,除需要对比其造型、胎釉及纹饰,很重要的一点是,详细观察其青花上呈现的黑色斑点。一般说来,元代青花在黑色浓聚处闪铄如铅,有人把它叫作“锡光。而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则有所谓“铁锈斑”,颜色发黑。如迎光侧视,则觉锡光上浮与周围青色同在一层,铁锈斑下沉较周围青色内陷不卒(但有些不使用进口料的青花很少有此等现象)。

总之,元代青花经与明初青花对比,大体上可以分出三种不同的色调。共中所用颜料多数是进口的“苏勃泥青”料或中外混合料,也有不少是用国产青料,它们的特点是:

国产青料用以渲染描绘,深浅分明,浓淡相间,笔路十分淸晰,而且颜色青翠,没有混淆的缺点。

进口料颜色虽然渡艳,但极不稳定,很难有色调完全相同的叙饰。由于它的缺点是容易流散且有斑点,所以不宜画人物。

中外混合料的颜色介乎二者之间,所绘纹饰比较美观。

至于元代影青瓷器,基本上仍是因袭宋制,但胎体较厚,釉质也不如宋代的精细莹润,纹饰多用划花而且趋于简炼。在造型方面则与共他品种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以中小型盘、碗、瓶类较多,很少看到有青花、釉里红那样大的器物

元瓷的纹饰和款识

元代瓷器较饰有刻花、划花(图三八)印花、贴花、绘花、捏雕花等多种多样。刻划、印花的方法多是继承宋代传统。例如以前发表过的“元太禧铭白釉盘”(见《文物年1期)和“红釉云龙纹盘”(参见图一六)是印划花,“‘枢府’铭小碟”是印花,“红釉小壶”是划花,“青花加紫捏雕花盖罐”(参见图一七、一八)是捏雕加绘花。共他青花釉里红瓷器多是使用绘花方法,这可以说是元瓷中的主流。

元青花、釉里红叙饰的特点是层次繁密,其中尤以青花敏饰最为复杂,有的达七、八层之多,而每一层各有共独特之点。构图不仅重视宾主协调,还惯用连续的花边,如串枝灵芝、串枝牡丹、经枝菊、枝莲、海水,射干、枣花、蕉叶、鱼鳞、龟背、金钱、斜方、正方、卷草、卷钱、镀子、双连回纹以及连卍字等。其主题叙饰更是丰富多朵,除人物画外在植物方面有:松、竹、梅、菊,芭蕉、石榴、山茶、萱草、水藻、浮萍、莲花、牡丹、月季、葡萄、葫芦、灵芝、蔷薇、海棠、桃花、西瓜、万年青、牵牛花、鸡冠花等。在动物方面有:鹤、鸭、龙、凤、孔雀、麒麟、鹭莺、鸳鸯、山鸡、海马、鲭鱼、白鱼、鲤鱼、鲇鱼、鲫鱼、鳜鱼、蟋蟀、螳螂、异兽等。此外还有所谓八大码(又名“变形荷花瓣”)、八吉祥、海琛(又名“琛宝”)等许多图案,可以说蔚为大观。现在就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主要叙饰分别述其特征如下

松、竹、梅

是我国宋代开始的常用叙饰,元瓷上一般都合绘一起作为主题。例如“元青花松竹梅纹炉”、“元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参见图二○、二一),都是传世品中的杰作(参见《故宫藏瓷选集》图40、41)。有时也分别与山石、花卉自成一粗,如“元青花竹石花卉纹盘”(图二八)。它们的特点是,松针密茂成团,竹叶无反侧面,梅花有开有合,形态都十分逼真,在构图上比较繁密,宏间很小。

花、叶

多用作边饰或绘在里外腹部,有缠枝,折枝,串枝之分,最大特点是花朵不填满色,留有空白边(图二九,并参见图三、四、五、九、二二、二三)。这种画法到明、清两代虽亦采用,但已不如元瓷普遍。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1-5个尖瓣。青花、釉里红叙饰中有的还画有简单的叶脉,有的在中间留有空白,有的是先刻划叶卜脉,然后上色。但大多数填实,而且无论青花、釉里红均未见有反侧的画法,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图二六、二七,并参见图二三)。

山石、海

石一般也不填满色,留有空白边(参见图二八、二九),只有少数不留白而用青色渲染,依然有浓有淡,凹凸分明。海水除釉里红所耠者比较简单以外,青花海水纹都十分细致,而且生动,显得波涛汹涌(图三八:1)。共特征是,浪花(俗称“江牙”)很象有头尾的虫子浮于水面,比较水纹的笔道粗,颜色重,有的还带有漩涡叙(图三○)。有的全部作鱼鳞状(图三一,并参见图一七)浪花多半是一圈向左一圈向右地背道而驰(图三二)。釉里红海水则比较简单。

鱼、藻

鱼常用鲤、鲇、鳜、鲫合一粗,游姿栩栩如生。水藻纹根细叶粗,排列井然有序(图三三、三四)。明代以后的水草则章法紊乱,除成化、光绪时期尚有些器皿用作主题纹饰外,大都只作陪衬了。

鸳鸯、蓬花

莲池鸳鸯的网意清新,构图严谨,是元代青花叙饰的杰作之一(参见图二四)。此种纹饰最近在景德镇湘湖、湖田两处窑址中还发现过碎片。其特点是,无论荷花、荷叶、莲蓬都不填满色,驽鸯、水藻都带有几笔水纹,仿佛水在流动。明代瓷器中仍有仿效,但已不如元代那样逼真。

变形荷花瓣

变形荷花瓣是元尧中最常用的边饰,多用在器物的肩部、足边和足上部一带,形式多种多样(图三八:2),其中有的在中周加绘“琛宝”,如双角、银锭、瑨瑚、火珠、火焰、花朵、火轮、双钱等(参见图三○)。有的以三笔分勾轮廓线,有的只用两笔画成粗细秘条,不另填色(参见图九、一七、二五、二七)。这种荷花瓣在一件器物上最多有绘一至四周的,然而并不作为主题纹饰。明淸瓷器也有用此种纹饰的,只是变化不多,式样单调,且多填实(只留极小白)有的竟与其莲瓣无异了。、

人物

元代青花充器中画人物的极为少见,更从未见有满器皆画山水者。所见只有“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纹梅瓶”、“元青花周亚夫细柳营故事纹罐”等等数件而已。其着色方法多用竖笔上下渲染,有的留出空白衣纹,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而明代青花人物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

龙、凤、麒麟

这一时期龙叙的主要特征是:细颈、疏发、蛇尾,发、角向上,两眼平正,以三爪居多(亦有四爪、五爪者,但五爪极少)。爪刚劲有力。龙鳞画法主要有斜方鳞(图五),素描鳞(参见图二五),以及勾边实填鳞等,实填鳞是逐片分填;还有用青色渲染全身的,这类多为粗器;有的则是用青花或釉里红勾边,内露白地刻鳞纹(参见图六、八、一二)。凤纹特征是,鸡头、鹰咀、鳞身、花尾(分开1-5条,参见图一三、二二、三○),多与麒麟合绘或以双凤、四凤、六凤组成主题。麒麟多鹿头、牛蹄、马尾(参见图一三,二二)。也有画作虎头、马头或带鬓狮爪的异兽,神气十足。以上都与明、清所画叙饰有显着不同,而且全是青花,很少出现在元釉里红器物上(只见有红地白龙的扁壶一种)。

垂云、如意云

元代瓷器善于使用垂云(参见图八、九、一二、一三、一七、一九、二五)及如意云(俗称“如意头”,参见图一六),多用2-16个画在器物的颈部、肩部、腹部或中心。有的组成开光,呈圆形、菱形、海棠形、梅花形、葵花形等多种多样,开光里面绘画或捏雕主题纹饰(参见图一七、一九),多在器物的中心部位,为后世绘瓷方法开辟了一条新路。

回纹、卷线纹

多用在瓶、盘、碗、罐的口边、肩部、下腹部、底足外墙或其他边饰(图三八3,并参见图三到五,九到一一,二一,二五)。各种撇口瓶及把碗的里口边也画有花纹(参见图七、三一),是元瓷中常见的一种特征。这种画法后世很少仿效,也足以见其工细之一斑了。

以上所举不过是其中比较常见的重要纹饰,此外还有不少仍需要我们随时留意、对比,自然可以逐步提高鉴别能力。例如根据个人多年实践的结果,所见元青花或釉里红器物,无论大小盘、碗、杯、盏均是里外画花。凡是菱花口(12瓣),里外各绘24折枝花的大盘,均是花口花圈足,一般叫作“口底双花器”。凡是菱花口盘,里外所绘折枝花数目与花瓣口相等者(如为16瓣口盘,则为16折枝花),都是一般圆底圈足,而非“口底双花”。类似这样的特征,都可连系造型甚至胎釉作进一步的分析。

总的看来,元瓷纹饰在图案的处理手法上是相当成熟的。除一般常见的白地青花釉里红器物外,有的能在同一器物上用白地青花、蓝地白花交织在一起,精美异常(参见图二二、三0)。此种画法在明永乐、宣德时期却很少见,而且构图也比以前简练多了。还有红地白花的作品也是后世少有之物(参见图一,二)。而另一种碗是外青花、内釉里红,如此表里彩绘不同的器物尤为稀有。在元影青瓷器上有的还带有红斑(图三六),有的在红斑内刻纹饰(图三七)。这些作法在以后很少见到,在断代辨伪时都是有用的参考资料。

元代瓷器带款识的极为少见,除青白釉盘碗中有印着“枢府”或“太禧”款的以外,一般青花、釉里红器物均无正规年款。多年来只见过纯红釉葵瓣口洗,底上写有“宣和窑至正元年蒋祈仿第一”(有的写“第二”或“第一百○九”)。另有个别供器上也有写年月日及供奉人姓名的,例如前面提到的一对青花龙纹象耳洗口大瓶,高豹二尺,颈上有字是:“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村,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得一元帅打供。这一对青花瓶原是北京东城智化寺的供器,可惜四十年前已被不法奸商盗卖流散到国外了。

此外,个人从未见有带年款的元青花或釉里红瓷器,可是在一些地方窑制品中往往却有带年款的瓶、罐之类。例如:

元白釉褐花折枝花纹罐(故宫博物院藏品),上写“至正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元琉璃兽足冲天耳炉(故宫博物院藏品),上写“岁次大元国至大元年四月初拾记,汾阳琉璃待诏任瑭成记”。

元白釉瓶(上海博物馆藏),上写“大元国至元十九年九月十四日耳”。

元白釉兽面炉(下落不明),口边刻“香花供养”,底刻“至元三十二年三月×日造”。

以上所记,只是元瓷中的几件代表作品,自然还有例外,因个人所知有限,不能列举。对于鉴别元瓷来说,主要仍靠造型、胎釉及叙饰的观察,而款识只能作为偶然的旁证。值得注意的是所见的几件带款识的元瓷,在字体上都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楷书、行书,而没有一件是用以前的篆、隶书,并且目的只是为了记事,而非用作装饰。这一点和后来明、清两代某些官窑瓷器亦使用篆书记年,甚至以真、草、隶、篆四体书作为装饰文字的做法是有所不同的

补充一些官方出土,窖藏和馆藏元青花资料

-TheEnd-

来源:瓷器家

店铺

1
查看完整版本: 元代瓷器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