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成绩已经出来了。
众多考生和家长所要面临的事情就是如何选院校、如何报专业。
关于院校怎么选,其实去年郑州楼市已经给出了相应的建议(4点忠言!送给河南即将填报志愿的86万高考考生!)。
但是,专业怎么选,却并没有具体加以阐述。
应郑州楼市邀约,我(以下简称“穆”)联系了在高校有着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朋友(以下简称“罗教授”)进行了采访。
现将他的思路和建议整理分享与大家。
穆:罗教授您好!罗教授:大家这么熟,你来真的啊,赶紧聊干货,别耽误时间。穆:……好的!现在到了选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了,您有没有什么思路和建议?罗教授:有!穆:…………是什么呢?罗教授:你丫能不能一次把问题问到位?算了还是我自己来说吧!
以下主要为罗教授自述——
1
理解选专业的本质
1、没有XXX专业,只有某院校的XXX专业。
填报院校、填报专业是不能够完全独立开来的,两个问题必须要结合在一起考虑。
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纯粹意义上的“XXX专业”的概念,只有“某院校的XXX专业”。
清华大学和郑州大学都设立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是,好像这两个专业的竞争力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北京大学跟河南师范大学都有汉语言方向的专业,但是,好像这两个专业的竞争力也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各个院校的历史传承、地域位置不同,其专业特长和综合实力优势也都不一样。一般说来,越大牌的院校同样的专业实力就会更强一点,但这并非定数——并不是牌子越大的院校就所有专业都越牛,也有许多院校有自己的独到学科专业。
在某个领域里,一些不那么大的院校的牌子甚至更好使。比如吉林大学和兰州大学的数学系,牌子就相当硬;而测绘工程领域里,陇海路上默默无闻的测绘学院则比天子脚下的北京建筑大学要响亮许多。
另外,我个人不太建议跑到xxx理工大学去读新开设的文科专业,同理,也不建议跑到xxx文科院校去学计算机。
而上述个各种考量,都基于一个认知的出发点——专业的本质是什么?
2、专业像是一棵树,地面以上是知识和技能,地表以下是思维方式,后者伴随一生。
要我说,专业本质上就像一颗树。
地面以上的是知识的树干、技术的树枝——很多人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从事完全无关的领域和职业,其实只是把地面以上的知识树干和技术树枝进行了修剪移植
而地面以下的根系则是这个专业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这个专业多年培养的思维方式其实很难随职业、岗位而剧烈变化。
从这种意义上讲,四年的专业培养带给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跟着一个人一辈子的“底色”。
学法学、学医学、学社会学、学理学和学工学的人,在认知世界的角度上,是有着差异的。尤其是从事天文、物理等纯理学专业的人,往往自带大侠气息。
▲地理学方向的李小文院士
所以,“一入专业深似海”,自己深受影响有时候都不自知。
像我的一位中科大毕业拿到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的朋友,在世人看来特立独行——毛衣永远扎到秋裤里、秋裤永远比外腰带高一截——但人家醉心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根本就不考虑那些凡俗的眼光,又何尝不是一种专业的积淀。
那么,选专业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3、选专业最重要的是“知自己”——知自己所能、知自己所求。
其实选专业跟相亲挺像的,都是双向选择。但是很多人偷懒,从头到尾都没有搞清楚相亲的本质是什么?同样,很多人偷懒不去思考,也就大概率搞不清楚选专业的本质是什么。
相亲这事情,不光是识别人,更重要的是知自己。
同样,与其说考生是在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不如说,是考生在思考自己有什么样的特质、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归根结底,选专业,是在诸多方向的岔路口找一条自己最想走、可能走得最顺的道路。
你让一个喜欢出头露脸的孩子去学考古学、让一个编程狂人去学小语种语言学、让一个逻辑思维不健全的人去学基础数学……倒也不是说他一定就学不好什么的,而是说这样的“机会成本”太高,完全损失了他可能过上的更好生活、可能取得的更大成果,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选专业这个事情,考生自己一定要发表意见,切不能完全交了家长包办。家长的人生经验很宝贵,但大都是10年以前的经历的积累,未见得具有那么高的权威意义。
2
秉承什么样的态度去选专业
从上可知,选专业是很重要的。
那么,以什么态度去面对这个很重要的事情呢?
4、认识到选专业是有难度的。
以前难在一无所知,现在难在筛选信息。
20年前,我填报志愿的时候,拿到的各院校学科方向目录一看,彻底懵头了。目录上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每一栏里的内容究竟是在描述什么,我却完全不明白。我那个时代,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考生和家长而言,学科门类、学科体系都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能凭借极为有限的一点知识赌运气式的填报专业。
而今有了互联网,情况起了大变化。考生和家长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比以前要丰富得多。但是,中文网络的环境鱼龙混杂,野鸡院校掏钱买的大量软硬广告就不说了,即便是同样的专业名称,也能搭配上不同的限定词,一个个坑简直深不见底。一不小心,普通人家的孩子过去花了钱还耽误好几年时间。
5、认识到选专业之所以难,是因为以前的“欠账”。
在发达国家,所谓“选专业”是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一部分,专业和未来的职业领域密切相关。
资本主义国家,往往会从孩子7到10岁就开始设置一些关于职业体验的环节,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的观念和印象,甚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测试来了解和掌握学生以及家长对职业选择的倾向。
有了多年的数据、行为的记录和分析,专业选择的难度就会小得多。在大公司入职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职业路径规划分析。
▲微软也会做职业规划
但是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这一块其实是被忽视的。
计划经济的思维里只需要“服从组织分配”,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又变成了“一切向钱看”,长期没有人专门针对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来做指导。
因此家长和考生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高中三年不怎么考虑专业和职业发展这回事儿,等高考成绩出来了,却突然要在一周之内做出很可能影响后半生的决定。于是考生和家长大面积的焦虑也就毫不意外了。
因为之前“欠账”,所以现在要竭尽所能的“补账”做功课,而不能闭着眼睛瞎猜。
3
选专业的功课该怎么做?
不同的情况要区别对待,不同的考生和家长也要找对“补账”做功课的思路。
6、有余力的家长和考生,坐下来了解一下学科体系。
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依据高等教育部门所设置的学科体系来的。
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应该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的了解一下对应的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情况。
在教育部的划分中,学科门类是最高级别的学科划分,共有13个: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这就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领域了。
而每个学科门类下,还细分有一级学科。
部分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滑动查看)▼
而每个一级学科下头,还有细分专业。
以一级学科中的法学、政治学为例,下面包含有若干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才是你真正选择的专业,而授予学位的时候,往往是按照学科门类授予的。换言之,四年本科毕业后,下面所有专业的毕业生都会拿到“法学学士”的学位。
一级学科“法学”和“政治学”下属若干二级学科(滑动查看)▼
理解了学科体系,就会意识到,拿着法学学位的人不懂法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挑选院校和专业的时候,要留意该院校有无一级学科的学位点。这是一个衡量院校专业实力的重要标准。反倒是所谓“双一流”的专业,其实只有三分之一是硬碰硬的排序选出来的,大部分依然是撒胡椒面搞照顾——国情如此,不必太拘泥于这个。
7、没有余力的考生和家长,找懂行的人咨询。
能找到高校老师的,找他们咨询专业结构和行业先进,以便明确填报目标。
实在找不到的也不用太着急。现在各高校也都是抢优质生源打破头,每逢这时候都会到各省会和重点地市去开招生宣传会。各省考试院为了图省事,通常会把各个院校的招生老师都凑到一起,包个大会展中心,一个院校一个摊位,跟健康路夜市上练摊卖袜子的场面大同小异。
▲6月25日山东省高考咨询会在济南开幕(图片来源于网络)
派出去招生的老师都是接受了系统培训的,一般对招生工作心里有数的。
所以,如果自己身边实在没有了解情况的朋友,那么就到招生会上去当面咨询他们。
老师的职业习惯就是看不得学生娃子不明白,所以,对大多数老师而言,只要他还有一点力气,就会尽力的去解答学生的困惑。反过来,只要考生和家长不是那种挑芝麻捡韭菜的态度,招生老师都会尽量予以解答的。但是招生老师一天下来口干舌燥饿肚子(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你不用递烟递酒,你拿瓶八毛钱的瓶装水,请他润润嗓子再解答,他都会感受到你的善意。
8、招生简章上的每一个疑问点都要打透
更多的家长,即便是找到了对应的人,可能也不知道该怎么问。
你问得粗略,别人也只能答得粗略。
那么,做功课和提问不妨从各院校、专业的招生简章出发。
招生简章里的措辞通常都是经过反复审核,各有深意的。
几个一级学科、几个二级学科?学制分别是几年?联合培养还是定向分配?专业调剂怎么实施?多校区办学,目标专业究竟在哪个校区?……
在上一轮的合并与扩招中,很多院校一下子多出了若干个新校区。一个著名的段子写道:
高中宿舍4位男生心意相投,相约报考了同一所非著名高校。他们拿着录取通知书,分赴各自校区报到,开始了大学生涯,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就是这所非著名高校
各种各样的名词和界定都直接关乎后续利益,因此,每一个疑问点都尽量打透,不可不察。
4
填报志愿只是个新的开始
9、专业没有万年青
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专业,能够通吃一生。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普通人,等到你选择了最“热门”、打破头的专业之时,你所憧憬的行业未来其实大概率要步入一个下坡趋势。
所以,当家长指着鼻子说,你看现在xxxx行业多热门的时候,你就要提高警惕了——
八十年代的时候削尖脑袋要进国企大厂;九十年代急急忙忙要退学挣钱;二十一世纪抢着报考公务员。
选专业可不比买房子,只要想卖了总能脱手换一个,十八岁的大好时光可是一去不回,只要是凑着时代的大热闹去选未来若干年发展方向的,大概率都要折在那。
任何一个领域的大爆发,往往都有前面20年的铺垫和积累。
如果能提前预知预判,当然是顺风顺水特别好。
但如果确实对展望未来无能为力,建议适当收缩一下。
不要去抢那个行业的热浪尖尖,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