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青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江门蓬江良溪上坑漫行
TUhjnbcbe - 2023/10/24 19:03:00
白癜风涂什么药 http://m.39.net/news/a_5631700.html

侨都江门主城蓬江区棠下镇良溪上坑给我的印象是溪石、清流、野竹、姜花,乃至闲鞘姜、小*姜、沙姜、生姜、豆豉姜……充满着辣辣的香味,又有绿竹摇风、清流激湍,蓝天白云,鹭鸟高飞的原野山涧。小小的上坑,是可以连通江门大道,并最终借着沙河,逦迤婉蜒,汇入西江,通向*茅海,融入浩瀚南海的一处可以清神、可以涤心、可以长啸、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可以唱响新时代强音的宏图和愿景。

在良溪古村北门大榕树桥头,沿着一条当地人叫沙海的河流,向江门大道方向步行约半公里,就到了良溪上坑的入口处。

上坑的入口是一片庄稼地,也有三几口鱼塘,我提不起随手拍的兴趣,没有拍下一张图片。

我一边往里走,一边环顾四周的庄稼。尽情亨受庄稼苗、庄稼花沁出来的、飘拂在山气之中那一阵阵诱人的清氛。

沿途,时不时遇见闭鞘姜和豆豉姜。闭鞘姜白里镶红的花朵,在远远处,就仿佛闻到她特有的芳香。而豆豉姜,大都长成几米高的高个子,满树结满圆圆的、绿绿的豆豉姜子,山风摇曳时,总会散发出些许辣辣的香味。绿色的枝杈,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白星点,随风招摇,颇为诱人。

良溪上坑,源自“良溪洒洒水”的当头瀑水,源源不断往山下流淌,再经分流、聚散,哗啦哗啦汇聚成流,流向山外平畴。当地村民用作饮用水,也用来灌溉作物。剩余的,缓缓汇入沙河,蜿蜒流向西江。

良溪上坑,最多的要数沙和石,最可爱的是山涧清流。放眼望去,或左右观望,映入眼帘的,是野竹、野生的姜花,还有灌丛和滕蔓。

溪流两边、坑石之间,随处可以见到姜花。姜花素雅,花开时节,清纯洁白,香入肺腑。落花时节,姜花婷婷净植,绿袖清雅,娴静可人。

偶尔也见到零星的牵牛花,仿佛地球之外的仙子,或许也眷顾、眷恋这人间的上坑。

偶尔也会见到山坡上,斜躺着上了年份的、加工过的青石板材。似乎在告诉过客,曾几何时,这里也有过故事。

如果真有时光倒流,你或许可以踏上这块青石板,拨雾驾云,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年代。

山坡竹林外、草丛间,有三两头小*牛,低着头,悠悠地啃。有时也会抬起头,朝着对面山坡的另外两三头小*牛,来一声长长的“哞”,让人听着也感到亲切!

茂密的灌丛、自由的野蔓和水草,总掩盖不住山石。土*或腊*色总是那么显眼,很自然,不觉得显摆。

有些溪石,在绿荫的呵护下长出了青苔。薄薄的一层,附着在溪石表面上,都也是各得其所。

野姜花有时也会与野水芋结伴,在溪石旁观赏和闲聊,和谐得让人羡慕。

野竹和灌丛、藤蔓有时也与乔木混搭在一起,共同构筑出一方天然屏障,让坑石、坑水和水下的沙石、小鱼儿都亨受到世间的清凉和惬意。

歇下脚,看一看,感受一下,竟然会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动,也会营造出怡人怡己的良好氛围。

竹林外、山峦间,有一帘清瀑。这就是良溪上坑的上游。百多年前,侨都江门和周边的文人墨客,曾在这里雅集唱和,诗画琴棋,煮茗温酒,谈天说地。但乘兴而归的文人雅士还是“记得路从乌石返,”更能清晰指出“烟岑尽处是雅瑶。”

当年曲水流觞、斗酒赋诗填词、丝竹管弦和鸣的场所,到而今却荡然无存。脚下,只有泥沙和石垒,还有瀑水的洒洒声、汨汨的流水声、偶尔的禽鸣声和山岚风信拂面盈袖的氤氲感觉。

我那位戴着小红帽的文友慢慢蹲下,同时举起手机,若有所思,在手机平板上摁了又摁。

当年,罗竹坡先生题写的“洗砚池”三个端庄厚实、扑质无华的隶书刻石,此刻仍然浸润在池水中。瀑水当头,醍醐灌顶,颇具儒风与禅意。

洗砚池四周,自然而然生长着野姜花。这花儿也听着水声,伫立无语,若有所思。

漱芳亭建于瀑布右侧高台上,亭宽约四米,亭深约三米,亭柱高约三米五十。漱芳亭毁于何时,我暂无考证。当下,洗砚池侧上方平坦处只留有四根石柱,其中两根已侧靠,另两根依旧挺立、如如不动。四根石柱上的刻字依旧完好无损、清晰可辨。靠近洗砚池的两根矗立的石柱,镌刻的是七言隶书联:

非佛非仙居然胜地;

一觞一咏别有洞天。

上联、下联石柱内侧均镌刻“良溪堡同建”正楷小字五个。另外两根侧靠的石柱上,镌刻着五言篆书联:

鱼跃鸢飞趣;

嵇琴阮啸风。

上联题款:“光绪戊寅暮春”正楷小字六个,下联题款:“栖霞诗社敬送”正楷小字六个。难道这里的“曲水流觞”“竹林煮茗”胜地,“竹林七贤”都也来过?

漱芳亭故址石柱刻字的书风和笔法,与良溪古村北门大榕树下的一组石台和鼓形石凳所刻的文字同出一手。鼓形石凳分别刻着窠擘正楷书“漱芳亭”三个大字。长方形石台板下面的支柱,一面刻有“上坑洒洒水”五个正楷小字,另一面刻着“良溪堡公物”五个正楷小字。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这些物件长了腿子,从上坑洒洒水瀑布山坡上的漱芳亭内,蹓到村口大榕树下,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回到村内,有一处古旧建筑,荒置多时。但见苍苔密布,草蔓丛生。古建筑群两旁是山坡,茂林修竹,石阶错落有致。

本土文史专家蒙姓兄弟告诉我,这个建筑群是当地有名的“韫石堂”,这座韫石堂,有间书屋叫“听涛别墅”。蒙兄弟说,二十多年前,他经常到这里来。门前长石板铺就的“明堂”,底下是一条山涧。山水从石板底下流过,发出的声音恍如松涛声声,不绝于耳,所以明白这座依山而建的别墅名为“听涛”的缘由。

这处老去的建筑群,眼前似乎是风烛残年,风光不再,让人生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感叹。但门外山坡垣墙处,一粒野生小果,令我心头一震。

凑近看准了,这种小野果红得鲜艳、红得沉着、红得高贵,活脱脱就是镶金砌玉、光彩夺目、价值连城的红宝石!

我再凝神细看,珠光宝气中,似乎看见屋主气宇轩昂,大步流星,从远处走来。边走边挥手致意,微笑颔首,充满自信与友善。

听涛別墅门头上有一方灰塑匾额,精雕细刻出“听涛別墅”四个大字,俨然具备董香光、赵文敏雍容华贵,闲雅得体的艺苑风致。匾额大字的笔画均漆上景泰蓝色,安定而祥和。

听涛別墅门内是一方天井。天井西边是一处又高又窄的花圃,花圃内,长着一种叫万年青的、用作看家护院的植物。花圃外,野草绿萝却已疯长,遮挡住了万年青的视线。万年青的后上方,是“天官”灰雕组合,中间饰以绿色琉璃窗花。窗花上方塑“宜春”二个大字,窗花左右配一副灰塑对联:

虬丛不远常闻鸟;

蜗隙无多亦种花。

这幅行楷对联,对屋外屋内的环境和风致的描述,即使现在看来,也觉得客观真实。

走回韫石堂正门,高墙深院,大门紧锁。匾额的托架仍在,对联的悬挂吊件仍在,但韫石堂匾额和对联已然不知所踪!

东厢门口有灰塑対联,灰塑別具匠心,是“古琴出套”形状,灰雕对联的文字内容,多处已经漫患不清。幸好今天同行的,除了三位资深美女作家,还有三位俊男帅哥。其中一位是本市金融部门的作家,一位是本土文史专家,一位是蓬江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众人合力,终于释读出这副含意深厚的哲理联:

余地有留非退步;

寸阴须惜敢偷闲。

我品读良久,似有所得而心存感恩!

在良溪古村,有格局、有气象、有品位、有意蕴的老屋比比皆是,只要你用心用情找寻和品鉴,欣喜之情随时可以生发出来。

“天官赐福”到人间,千年烟火在良溪。昔日的蓢底,传承至今的良溪,一路两河,山环水抱,意蕴深远。

清代谭国恩先生巜写趣轩诗词抄》记载的《上坑洒洒水诗八首》,让百多年后的我辈,可以据以想像当年“竹林煮茗”胜境,可以意会“曲水流觞”儒雅,岂能不欢快,真乃可乐也!

撰文:赵一翰,年9月21日,岁次壬寅八月廿十七日吉旦,沐手记于古冈州圭峰山下之宜斋。

责编:何志强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门蓬江良溪上坑漫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