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青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博物馆Vol012首都博物馆
TUhjnbcbe - 2023/10/15 16:44:00

首都博物馆于年开始筹备,年正式对外开放,原馆址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孔庙。新馆于年12月开始试运行,年5月18日正式开馆。新馆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分别是矩形展馆、椭圆形专题展馆和条形办公科研楼。

作为隶属北京市*府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内涵丰富、功能完善。馆内保存与陈列着北京约70万年的人居史、多年的城市史、余年的京都史的珍贵遗存,也收藏和陈列着众多中华文明的瑰宝,总数超过20万件。

首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有《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和《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精品陈列有《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教艺术精品展》。

01基本陈列

《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与《古都北京·城建篇》共同构成了首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形成了首都博物馆展陈的灵魂。

---古都北京---

这一部分的展陈内容分为“北京历史文化”与“世界文明概览”两部分,分别位于展线的内圈(展柜)与外圈(展厅四壁)位于方形展厅二层C厅。展览以北京文化为主线,以时代演进为顺序,展现了北京从原始聚落到形成城市,从北中国*治中心跃升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都城和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历史进程。

这部分展览内容结构上选取了“海陵王迁都”、“元大都积水潭码头”、“北京保卫战”、“盛世京师”、“五四运动”、“开国大典”六个场景作为串联北京历史的节点。展出文物组件与大量图表、照片,上展文物包括石器、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织品、书画、家具、拓片等。

第一部分“文明曙光史前时代”介绍的是距今约50万年至公元前21世纪作为人类发祥地之一的北京。距今约50万年前“北京人”的出现标志着北京历史的开始。为生存而聚居的北京原始人类创造了聚落组织和文化,在拓展生存空间的同时,与各种文明发生着交流与碰撞。

第二部分“燕蓟神韵夏商周”介绍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年,夏商周时期的中华大地,呈现出文化融合交汇并逐渐走向统一的态势。中原王朝或与当地邦、族结盟,或直接派重臣守护,表现出对其北面门户北京地区的重视。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后,即分封了燕、蓟两个诸侯国。从此,北京的历史迈上了“方国都邑”的新台阶。战国时期(前—前年),燕国成为“七雄”之一,燕都蓟城一跃而为“富冠海内”的名城。

第三部分“千年蓟城秦汉魏晋北朝”展示公元前到公元年,随着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北京地区成为中原王朝的北方*事重镇和交通枢纽。朔漠草原和白山黑水广袤大地上北方民族的崛起和南进,造成中国*治中心的东移。魏晋北朝时期,尽管*权更迭纷繁,北京地区却处于相对安定的环境,为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四部分“幽燕风云隋唐五代”介绍公元年至公元年,隋朝统一后,幽州成为中央*权向东扩张的*事基地。起于幽州地区的“安史之乱”改变了唐朝的统治格局,而幽州的局面相对安定,地方经济得以发展,为辽代南京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五部分“都城序幕辽”展示公元年到公元年,契丹(辽)升幽州为南京,拉开了北京都城历史的序幕。辽南京是在唐幽州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社会发展程度、繁华富庶居辽五京之首。而以南京为代表的燕云农耕区,不仅是契丹“番汉分治”的统治中心和贸易中心,也是契丹人汲取汉族文化,南下逐鹿中原的基地。

第六部分“帝王之都金”展示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海陵王时迁都燕京,定名中都,北京自此成为一代王朝的都城。

第七部分“国际都会元”展示公元年到公元年,从元朝开始,北京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治文化中心。

第八部分“日下积胜明”展示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此,中国的中央王朝数百年来定都于此,北京的都城文化日益走向成熟与繁荣。

第九部分“落日余晖清”展示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空前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北京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治中心,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康雍乾时期的北京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富庶、繁华、壮美的大都市。

而在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势力侵入,北京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中心。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第十部分“民国”介绍古都北京从封建统治走向民主共和的重要历史阶段。年北京成为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国民*府成立后,北京改名“北平”。—年,工商业发展,教育事业繁荣,巩固了北京作为北方*治、文化中心的地位。

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八年,古都经济遭到掠夺,文化饱受摧残。中国共产*领导的八路*在北平外围开辟了广阔的农村抗日根据地。和平解放后的北平,成为中国解放区首府。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人民首都,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世界文明概览---

“世界文明概览”部分是解读“北京历史文化”的辅助陈列。区域内展陈形式采取了“模块化”展柜与“嵌入式”场景相结合、“内外圈”展区相结合的理念。它与“北京历史文化”依时间序列平行展示,以图片与文字为北京史的展示提供了一个以世界为范围的广阔背景,从而加深观众对北京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

“北京历史文化”(内圈)与“世界文明概览”(外圈)位于展线的两侧平行展示,观众在观览过程中同时领略中外文明的精彩与跌宕,整个外圈已成为一个完整的辅助展品来诠释内圈的北京历史文化。

---京城旧事---

“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以北京建都八百多年的皇城为背景,定形于清末年至民国年间,采用最具北京民俗特色的元素符号胡同和四合院来反映展览的主题。将最贴近生活的人生礼俗,巧妙地浓缩在老北京的一户“胡同人家”,以一位“老北京”的回忆自述,串连起人生礼俗的种种事项。

展览位于方形展馆五层F厅,采用了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将文物作为道具,将胡同、商业街、四合院及大幅场景画、投影短篇作为舞台,通过展示胡同邻里的婚育、节庆等活动,表现清末民初老北京人的生活习俗和各种礼仪。

第一章“洞房花烛美姻缘”向观众介绍老北京关于婚礼的繁琐礼仪。这一部分包括说亲、定亲、聘礼、陪嫁、娶亲、拜堂、闹新房等各种古老的仪式。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

第二章“降龙诞凤添人丁”介绍求子、生育、洗三、满月、百日、办酒席,染红蛋,祭祖,剃头、周岁等各阶段的民俗和仪式。同时还介绍了生母、奶妈、看妈对孩子是如何带领、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的。

第三章“古稀大寿福如海”介绍晚辈给长辈祝寿时举办的家庭庆祝活动。北京人做寿多是办整生日,且有“庆九不庆十”之说。通过复原一个寿堂,反映出百姓祝寿的情景及民族尊老的优良传统。

第四章“爆竹辞旧迎新春”介绍老北京人如何过春节。包括喝腊八粥、祭灶、小年儿、大年、放炮仗、团圆守岁、接神、包饺子等民俗。

春节除了阖家团圆之外,还有祭祖之礼。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都要祭祖。接神仪式完毕,全家进行团拜,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小辈们给长辈们拜年,说一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年的小辈们压岁钱。

第五章“老北京的生活”介绍一条条大街小巷里,家庭的柴米油盐中古老却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民风民俗、生活情趣。

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胡同里面趣闻掌故很多,而胡同四合院里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北京人,它是北京百姓生活的舞台。

要说繁华热闹的商业区,老北京还是前门外大栅栏,车水马龙街道,行商坐贾,吆喝还有各种响器。八百年的京城帝都,大小商家文化味儿十足,琳琅满目的店名,就显示着古城的文化底蕴。

02专题陈列

---千年宝藏盛世重光---

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位于圆形展厅六层L厅。该展览遴选出北京古代遗存的部分佛塔文物进行展出,以期展现古都北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独特的佛教文化风貌,以及建筑、雕塑和各种工艺等发展水平。

佛教大约于十六国时传入北京,经过两晋南北朝、隋唐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到辽代进入全盛时期,自辽至清一直兴盛不衰。佛教在北京的长足发展,留下了寺庙、佛塔、造像、佛画、法物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

展览展出了房山石经山雷音洞、房山天开塔、顺义无垢净光舍利塔、房山北郑塔、密云冶仙塔、大兴塔林、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庆寿寺双塔、丰台瓦窑塔、妙应寺白塔以及其他一些佛塔文物。

---古代瓷器艺术---

古代瓷器艺术展厅位于方形展厅四层E2厅。该展览展示了北京各历史时期出土及传世瓷器精品,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各阶段及当时北京历史的发展轨迹。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共展出文物件(组)。宋辽金时期的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纹注壶、定窑白釉童子诵经壶、绿釉“杜家”款璎珞纹净水瓶等;元大都出土的青白釉多穆壶、青花凤首扁壶、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钧窑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连座瓶、磁州窑白地黑花龙凤纹四系扁壶等;明、清时期的宣德款洒蓝釉钵、成化斗彩葡萄纹杯、雍正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瓶、乾隆松石绿地粉彩蕃莲纹多穆壶等名贵瓷器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精品。

---古代佛像艺术---

古代佛像艺术展厅位于方形展厅四层E1厅。该展览展示汉藏佛像艺术的历史风貌及北京地区佛教文化的丰厚底蕴。展览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共展出佛像尊,种类齐全,造型各异,风格多样,其中大部分佛像是首次向公众展示的馆藏珍品。

---古代玉器艺术---

古代玉器艺术厅位于圆形展厅五层K厅。展览分为三部分,展出文物件(组)。展品中有大量的王公贵族墓出土的玉器,以及带有皇帝年款及刻有御制诗文的玉器,展厅还设置了“中国古代主要玉材一览表”、部分玉器使用示意图等,帮助观众了解展览内容。设计分为静态展区和动态展区。灯光为突出玉器文物以点光源照明定向照射,再现玉器艺术品的温润之美,色温以还原真实色泽为标准。

---燕地青铜艺术---

燕地青铜艺术厅位于圆形展厅四层J厅。该展览以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的对比、西周与东周青铜器的对比作为贯穿展览的两条轴线。展览分为两部分,共展出文物件(组)。

为突出燕文化的特色,在展厅中心设计了一座显示出夯土层理的方城,象征着房山琉璃河燕国西周都城。城墙内、外壁与展厅四壁的展柜形成了三层同心展线。西周展品位于展厅中心,东周展品则位于展厅四壁的环形展柜,两周展品都依照兵器、礼乐器、杂器的顺序对应摆放,实现了两种青铜文化的对比。

03馆藏精品

首都博物馆内的馆藏精品主要分类有青铜器、陶瓷器、佛造像、玉器、金银器、钱币、书法、绘画、织秀、文玩等。

---三羊铜罍---

商中期,通高27厘米,口径20厘米。年平谷刘家河出土。敛口,口沿外折,方唇,颈粗短,折肩,深腹,高圈足。颈部饰以两道平行凸弦纹,肩部饰一周目雷纹,其上圆雕等距离三个大卷角羊首,腹部饰以扉棱为鼻的饕餮纹,圈足饰一周对角云雷纹,其上有三个方形小镂孔。此罍带有商代中期的显著特征。其整体造型,纹饰与河南郑州白家庄M3出土的罍较相似。此器造型凝重,纹饰细密,罍肩上的羊首系用分铸法铸造,显示了商代北京地区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度水平。

---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

于北京西城元代窖藏出土,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青花瓷在元代中期开始大量烧制,所烧瓷器有两类:一部分用于外销国外市场,如西亚地区等,器型高大,纹饰繁密,如大盘、大罐、梅瓶等,多发现于西亚地区,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另一类器形小巧,纹饰疏朗,为元代宫廷及贵族使用或行销国内,元大都出土的元青花均为此类。此扁壶构思别具匠心。以昂起的凤首为流,以卷起的凤尾为柄,凤身绘于壶体上部,双翅垂至两侧。凤首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为模制成型,壶柄以捏塑成型,再合为一体。

---金刚持像---

这是一尊明正统元年(公元年)的模仿宫廷风格的铜镀金造像,它高16.5厘米,头冠、面相、装饰样式、衣纹表现手法及整体造型与明朝永乐和宣德宫廷造像基本一致。莲花座边沿刻有"大明正统丙辰年奉佛弟子□显兴曾阮阿禄□福嘉黎法保正月上朔日发心造"铭文,标明此像出自民间而非宫廷。左手持铃,右手持杵为此尊身份重要标志。

---白玉绶带鸟衔花佩---

玉佩在北京丰台乌古论窝论墓出土,直径6厘米厚约0.5厘米,是金代(-)的物品。镂空雕琢出五瓣形花朵、花蕾、枝叶,叶脉清晰,叶齿整齐。单阴刻格子纹示丰满的羽毛。背面碾琢粗犷,光素。器物造型新颖,琢刻碾磨精细,抛光甚佳。

---嵌宝石桃形金杯---

北京永定门外南苑万通墓出土的明代金杯。杯体为剖开的半个桃子形,杯柄为桃枝与桃叶,杯中与柄部镶嵌红、蓝宝石。此杯集范铸、焊接、镶嵌等工艺于一体,制作考究,造型构思巧妙,以现实的桃为原形,并加以提炼与升华,红宝石的鲜红、蓝宝石的深蓝与*金本身的金*三者合于一体,使本来因缺少纹样装饰而显得单调的器物增添了富丽的效果。

---皇宋通宝---

钱文为九叠篆书,写在直径2.4厘米的小平钱上,文字清晰,铸造技术精湛。“皇宋通宝”钱是北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年)始铸的非年号钱。因鼓铸时间长,传世较多,钱文分真书和篆书两种;但以九叠篆为钱文的皇宋钱,传世和出土均极罕见。九叠篆书体,主要用于宋、元时期的印章,纸币上也常见,用于铜钱钱文的只有“皇宋通宝”,是历代钱币中绝无仅有的一例。一般认为皇宋通宝九叠篆不是流通货币,是试铸的样钱或开炉钱。

---《城西游览序》卷---

作者吴馀庆(生卒年不详),字彦积,号斯白,江西宜*人。能诗文,书法真、草、篆、隶诸体兼擅,是明代前期台阁体书法家之一,其书法有"楷书如美女簪花,草书如瑞云飞空"之誉。

---孔子弟子图卷---

这幅宋代的图卷绘孔子弟子立像,现存59像。墨笔勾勒,着色,人物形象各异,须眉生动。卷上有"顺治三年()七月初二钦赐大学士臣宋权恭记"长方印、清宫收藏赏印玺和乾隆御笔题字。此图乾隆(-)时复入内府。图后有蒋溥跋一段。后又有王杰、曹文埴、彭元瑞、董诰等人合跋一段,复考画中内容,定为孔子弟子。

---蓝织金子孙龙纹妆花断蟒袍---

清代初期的蟒袍,其形制为交领右衽,左右开裾,直身长袍宽袖式。蓝缎地,片金织巨蟒及三十余条小蟒,亦称作“子孙龙”。斜襟有铜扣一个。

---石暖砚---

元代的青石砚台,出土于北京德胜门以东元代遗址。砚首雕曲线纹,尾收腰,有墨池二。池下凿空膛,膛内壁遗烟熏痕迹。膛表面因火烧呈白灰色,可知原空膛为加热设置。墨池中除遗留墨色遗迹外,还遗有红色痕迹。这种形制的砚不多见,为北方寒冷地区所特有。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首都博物馆

1
查看完整版本: 博物馆Vol012首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