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产业结构偏重的中部省份来说,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和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迫在眉睫,通过聚焦绿色转型方向,依托科技创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既推动传统产业“翻新”,又加快新兴产业集聚◇今年夏季,珍稀类——“鳤”重现洞庭湖,上一次在洞庭湖监测到鳤还是20年前;在太行山区,野生中国豹重现传统栖息地。当前中部一些地方发展相对不足,但丰富的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及其强大的“固碳”能力,是这些地方的发展后劲和优势所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梁晓飞
中部六省位于长江、*河、淮河等重要流域的关键区域,分布有鄱阳湖、洞庭湖等众多湖泊和太行山、大别山、罗霄山等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洪水调蓄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功能区,是当之无愧的“生态重地”。
中部地区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集聚了钢铁、有色、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一度烟囱林立,工业废水污染危及长江、*河,水土流失、地质滑坡现象突出。
*的十八大以来,中部六省大力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生态保护示范区,广袤的中部正在成为镶嵌在中国大地的一颗“绿心”。
中原腹地构筑“绿心”
冬日暖阳下,地处上*大地的山西省长治市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里,成群的野生大天鹅在湖面嬉戏。它们一会儿跌入水底,一会儿翱翔天际,为冬日增添了一道灵动的景色。
作为华北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典型代表,总面积58.72平方公里的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如今既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成了当地百姓的后花园。
不少市民还记得,这座美丽的公园曾是荒草丛生、坑坑洼洼的水滩。“漳泽湖国家湿地公园早在10多年前就设立,不过一直未向市民开放。”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说。
从年起,长治市启动滨湖区规划建设,实施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统筹推进水体治理,实行退渔、退村、退企,还林、还草、还湿、还湖,重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让汩汩清流入湖来。年7月,全新的湿地公园迎来第一批游客。
漳泽湖的蜕变,是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在有着“千河归鄱湖,鄱湖入长江”之称的江西,大规模刀鱼群、珍稀鱼类鳤鱼、绝迹20余年的颌针鱼……越来越多珍稀动物在回归;今年夏季,珍稀鱼类——“鳤”重现洞庭湖,上一次在洞庭湖监测到鳤鱼还是在20年前;在太行山区,野生中国豹重现传统栖息地。
中原腹地重新成为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梳理发现,“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绿色已经深入中部六省的发展蓝图中:
——山西坚持把绿色作为亮丽底色,着力构筑*河和京津冀生态屏障,与沿*省区共同推动*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安徽统筹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四条生态廊道等建设,加快打造长三角“白菜心”、巢湖“最好名片”,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江西着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区,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河南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突出双控倒逼,坚持先立后破,发展绿色能源,壮大绿色产业,做强绿色交通,推广绿色建筑,创新绿色技术,构建绿色屏障,倡导绿色生活;
——湖北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让美丽湖北、绿色崛起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底色。
——湖南提出全面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特别是抓好“一江一湖四水”环境治理,建好岳阳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今年9月,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决定在通城、平江、修水三县全域共同建设长江中游三省“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共同保护治理幕阜山、罗霄山、福寿山和隽水河、汨罗江、修河“三山三河”。
协同合作推进生态治理、建设河流生态廊道、推进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一个个创新举措不断增添中部地区的“绿色含量”;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开展生态修复和补偿、推行河(湖)长制……推动中部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加快构建。
抢抓绿色低碳转型机遇
在罗霄山脉深处的汝城县,县城的人们抬起头,都能眺望到远处东岗岭上像大山翅膀一般的风力发电站。作为五凌汝城电力有限公司负责人,谭茂形容自己是“靠山吃山”。在海拔米左右的东岗山山顶,他和同事们长年坚守,守着总装机50MW的25台风力发电机。“去年我们风电场发电量达到9多万千瓦时。”
湖南省充分利用丰富的高山风力资源,发展环保风电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国网湖南电力发展部规划处处长王灿林介绍,截至年8月底,湖南省风电装机规模达万千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年,中部地区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普遍建立。
对于产业结构偏重的中部省份来说,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和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迫在眉睫,通过聚焦绿色转型方向,依托科技创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既推动传统产业“翻新”,又加快新兴产业集聚。
走进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江西于都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厂区干净整洁,充满绿色,生产线附近还有一方鱼塘和一片小树林。
“鱼塘水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废水。”公司生产部品质处处长钟红霖指着池塘进水管道介绍说,过去由于污染大,在水泥厂上班的职工找对象都很难,现在有的职工主动到厂区来拍婚纱照。
厂区环境只是表象,绿色制造更体现在一个个生产细节中:水泥输送采用全封闭式输送设备,原、辅材料输送带加装防雨、防尘罩,窑头和窑尾采用袋式除尘器……公司利用熟料余热发电,年发电量超过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节约电费万元,每年使用有色金属灰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替代天然矿产原材料万吨以上。
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同时,一大批立足于“双碳”目标的新兴产业“拔节生长”。
“这只箱子里存放的就是我们从大唐云冈热电厂烟囱里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可提纯到99.9%以上。”山西清洁碳经济产业研究院院长宋维宁从箱子里取出一盒干冰,浇上半杯水,马上变出烟雾缭绕的“仙境”。
宋维宁说,利用自主研发的碳捕集及转化装置,从火电厂烟气捕集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战略性新材料碳纳米管及其下游产品。今年3月,碳纳米管导电浆料生产线生产出的第一批锂电池导电浆料,已经提供给天津力神电池股份公司试用。
低浓度煤矿瓦斯的排放治理和再利用,一直是困扰煤炭行业发展的难题。山西铭石煤层气利用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低浓度煤矿瓦斯安全燃烧制热一体化技术,率先实现对浓度6%以上的煤矿瓦斯安全燃烧制热利用。“我们正努力研发6%以下的低浓度煤矿瓦斯安全燃烧制热一体化技术,助力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公司副总经理周建*说。
今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以视频连线形式,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承担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建设运维的湖北,将以此为契机吸引超千亿元产业,推动中部绿色崛起。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部地区拥有全国约30%的矿产资源,其中以能源矿产、贵重金属和有色金属为主。长期高强度开采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一些地方污染严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为破解难题,江西省建立了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等3个类别,划定个环境管控单元,坚守生态红线。其中,优先保护单元和重点管控单元约占全省面积的60%。
一场场力度空前的生态修复行动在江西开展:在九江,临江1公里范围之内的小化工企业全部关停退出,5公里范围内一律不许新建任何重化工园区,全市治理废弃矿山亩;在吉安,强化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区域平方公里,修复废弃露天矿山余亩……
一滴水映照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今年5月31日,江西洁美电子信息材料有限公司以50.4万吨年节水量向另一家企业卖出了6万多元的价格,这是江西首例工业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
从事生态经济研究的江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何雄伟认为,当前江西一些地方发展相对不足,但丰富的森林、草地、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及其强大的“固碳”能力,是这些地方的发展后劲和优势所在。
长江“十年禁渔”正在实施,湖南很多渔民上交了渔船,告别江湖后,依旧靠水吃水,但吃法变了,“饭碗”换了。越来越多的人从“捕鱼专家”变成“养鱼里手”,一些渔民退捕后加入洞庭湖区生态保护的队伍,协助阻止和打击非法捕捞。
一些“水上人家”通过投身“净水”“护鱼”找到了新职业。
“我们种植了亩水草,不仅满足了大通湖区水质净化的水草需求,还能销往全国各地,今年产值估计能超0万元。”大通湖区生态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未来,计划在草塘配套发展青虾、大闸蟹套养,争取获得更大的效益。”
“有水不养鱼,有山不放牧,有矿不开发。”在河南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南水北调总干渠穿村而过,为了守护一渠清水,村里取缔了水产养殖,转而在干渠沿线造林推进以绿护水,发展绿色富民的软籽石榴产业。
水道纵横、山峦叠翠间,中部地区的“颜值”不断提升,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参与采写:苏晓洲余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