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上海历史最悠久的“网红地标”。虎年第一个工作周结束,一群热爱上海城市文化的人们聚集于此。不过,这次他们要探访的,并非中山东一路上那排万国建筑群,而是背后的金陵东路。
“城市有很多面向,就像外滩,人们往往看到它面向*浦江的正面,但它的背面其实也很有意思。”城市考古领队陈寒松说。新的一年,城市考古的队员们步履不停。他们继续行走于上海大街小巷、公园街角,仔细倾听一砖一瓦间留下的历史回音。
何为“城市考古”
城市,考古。两个看似无关的字眼,为何能组合在一起?
“城市考古”的概念,源于一次上海民间实践。年夏天,两个热爱上海历史文化的年轻人徐明和陈寒松,在一场讲座上相遇。徐明在日本当过多年文化记者,现在回国创业;陈寒松是悉尼大学科班出身的青年历史学者。
在澳大利亚读书期间,陈寒松从事上海史方面的研究,每次回到上海,都会发现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产生一种紧迫感。“如果我们这代人不做点记录,有些东西以后就看不见了。”当时,徐明正在从事“一百个上海市井故事”的采写工作,陈寒松为此提供了不少帮助。
年底,两人觉得可以把多年积攒的城市故事和历史知识输出给大众。“城市考古”就这样诞生了。最初的“城市考古”活动以城市行走(citywalk)的形式展开,通过走街串巷边走边说,凭借扎实的知识积累和生动表达,他们很快吸引了一批上海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其中包括许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文化工作者。
徐明和陈寒松早期的城考活动
“城市考古首先是关于城市的。无论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还是现状,都是关于城市的内容,范畴可以很大。”徐明介绍,城市考古本质上是把城市历史文化作为研究和输出对象,结合“考现学”的方法论诞生的新概念。因为“考现”一词大众非常陌生,“所以我们决定把自己的团队命名为‘城市考古’,两个看似不相干的概念,就这样融合成一个易于被大众接受的新概念。”城市考古团队不仅会把知识传播给受众,更重要的是教大家探索的方法,这就是城市考古持续走红的原因。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曾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附近”正在消失。对门的邻居、楼道的保洁阿姨、小区门口的保安、小区底商的理发师……经常能见到,但好像从来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事实表明,我们对生活的